本書的一大特色是從學科交錯的視角來研究易學和道教的。近年來,有關《易經》的書出版了不少,而關于道教的著述也時有問世,但將兩者聯系起來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高品味學術專著則尚未見之。獨特的求學歷程和敏銳的學術眼光賦于詹教授靈感,他注意到了這種學科夾縫并孜孜探尋,最終取得創(chuàng)獲。本書分三編:易學與道教思想關系之基礎、易學與道教思想關系之建立、易學與道教思想關系之衍擴,“從易學體系結構的整體把握入手,追溯了道教產生之前道家學派、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與《易》之關聯。在此基礎上,從源及流,對易學象數派、義理派對道教思想的影響以及道門中人對易學基本原理的應用和發(fā)揮等問題,進行多方辨析”(見該書卿希泰先生序)。通過對易學與道教思想橫縱向全面深入的考察,作者發(fā)現道教與易學的聯系是“全息”性的。詹教授對這種“全息性”的聯系進行研究無疑具有重大意義:首先,就易學研究而言,只有結合道教思想文化現象來研究易學史問題才能真正弄清易學發(fā)展的脈絡;其次,就道教思想體系的研討而言,只有聯系易學,才能從更深廣的層次揭示道教思想體系的本質;再次,就中國科學技術史的探究而言,只有從易學入手,才能理解道教科技文獻中所使用的一系列隱喻性術語,真正窺見其堂奧,從而做出客觀周到的評價。我們認為高水準學術著作的意義不僅在于其學術成果本身,還在于她能指示讀者學術的門經?!兑讓W和道教思想關系研究》一書告訴我們:交叉學科的夾縫里存在著取之不盡的學術資源和許多生存發(fā)展的智慧。本書的另一大特色是借鑒了一些西方的研究方法。《易經》素稱難治,《道藏》中的易學典籍更是難中之難。其難度在于《易經》的卦爻符號具有象征性,道教的經書大量借用了《易經》的卦象符號并加以發(fā)揮。詹教授運用符號學的方法對《周易》卦象以及道教體系中的各種符號進行重新解釋,弄通了其深層的隱義,揭開了其神秘的面紗。例如“坎離”,作者釋曰:“在《參同契》中,坎離成為元氣內在兩個方面最重要的象征符號。而日、男、火(暑)亦為陽的方面之象征;月、女、水(寒)則為陰的方面之象征?!秴⑼酢范喾N象征物的出現,就在于要寓抽象于具體之中,以有形明無形,啟迪人們從感性積累的材料中去認識陰陽的類別?!保ㄒ娫摃?11頁)這樣的解釋突破了字面意義上的理解,包含了更為深刻的方術蘊涵的發(fā)掘。作者在論述《周易》體系中八卦起源的問題時,則使用了文化人類學的方法,從人的“自我意識”方面加以分析,超越了前人從“物”的方面去尋找原因的簡單做法??傊髡呤巧朴谝胄路椒ǖ?,但這并不表明作者丟棄了被證明有效的中國傳統(tǒng)學術方法,用功的讀者自有會心的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