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 Protel 99設計基礎
1.1 Protel 99的發(fā)展演變
1.2 Protel 99的組成
1.3 Protel 99新增特性
1.4 Protel 99的運行環(huán)境
1.5 Protel 99的安裝
1.6 Protel 99使用基礎
1.6.1 啟動Protel 99
1.6.2 系統主界面
1.6.3 Protel 99的文件操作
1.6.4 創(chuàng)建設計數據庫
1.7 Protel 99安全性設置
1.7.1 添加和刪除用戶
1.7.2 權限的設置
1.7.3 用戶狀態(tài)瀏覽
1.8 電路設計過程簡介
1.9 本章小結
第2章 Protel 99原理圖設計入門
2.1 原理圖的設計過程
2.2 原理圖設計基礎
2.2.1 啟動【Sch】
2.2.2 【View】菜單欄
2.2.3 【Place】菜單欄
2.2.4 【Design】菜單欄
2.2.5 【Tools】菜單欄
2.2.6 常用工具圖標、功能介紹
2.3 文件操作
2.3.1 打開舊版本的原理圖文件
2.3.2 文件的保存
2.3.3 保存文件的備份
2.3.4 文件的關閉
2.3.5 文件的刪除和恢復
2.4 原理圖繪制基礎
2.4.1 設置圖紙
2.4.2 格點和光標的設置
2.4.3 放置元件
2.4.4 繪制連線
2.4.5 設置網絡標號
2.4.6 放置節(jié)點
2.4.7 放置電源及接地符號
2.4.8 繪制總線和總線分支
2.4.9 制作電路輸入輸出端口
2.4.10 打印和輸出
2.5 畫圖工具
2.5.1 繪制直線(折線)
2.5.2 繪制多邊形
2.5.3 繪制橢圓弧
2.5.4 繪制圓弧
2.5.5 繪制貝塞爾曲線
2.5.6 添加文字標注和文本框
2.5.7 添加圖片
2.6 本章小結
第3章 Protel 99原理圖編輯提高
3.1 對元件的操作
3.1.1 元件的移動和旋轉
3.1.2 元件的剪貼、復制和刪除
3.1.3 元件的排列和對齊
3.2 對圖件的操作
3.2.1 改變圖件的層
3.2.2 圖件的排列和對齊
3.3 制作自定義元件
3.3.1 啟動元件庫編輯器
3.3.2 制作一個元件
3.4 電氣法則測試
3.5 層次原理圖的繪制
3.5.1 從根部到頂部的設計方式
3.5.2 從頂部到頂部的設計方式
3.6 報表的生成
3.6.1 網絡表
3.6.2 材料清單
3.6.3 層次列表
3.6.4 元件參考信息表
3.6.5 網絡比較表
3.6.6 網絡元件引腳列表
3.7 原理圖嵌入Word文檔的操作技巧
3.7.1 圖紙的設置
3.7.2 編輯方式的設置
3.7.3 操作步驟
3.8 本章小結
第4章 PCB設計
4.1 印制板設計步驟
4.2 Pcb設計系統簡介
4.2.1 【Edit】菜單
4.2.2 【Place】菜單
4.2.3 【Design】菜單
4.2.4 【Tools】菜單
4.2.5 【Auto Route】菜單
4.2.6 【Reports】菜單
4.3 工作層面的設置
4.4 系統環(huán)境的設置
4.5 制作元件
4.6 電路板組件的選取和放置
4.6.1 利用向導選取電路板組件
4.6.2 放置元件
4.6.3 放置焊盤
4.6.4 放置導線
4.6.5 放置過孔
4.6.6 放置文字
4.6.7 放置填充區(qū)
4.6.8 放置圓弧導線
4.6.9 放置敷銅區(qū)
4.6.10 放置內部層分割區(qū)
4.6.11 放置其它組件
4.7 電路板組件的編輯
4.7.1 元件管理器
4.7.2 編輯網絡標號和網絡中的焊盤
4.7.3 編輯元件屬性
4.7.4 編輯網絡組和組中網絡
4.7.5 編輯過孔
4.7.6 編輯導線
4.7.7 編輯網絡飛線
4.8 印制板設計
4.8.1 網絡表與元件的裝載
4.8.2 自動布局和手工調整布局
4.8.3 自動布線
4.8.4 設計規(guī)則檢查
4.8.5 手工調整
4.8.6 原理圖與印制板圖同步設計
4.9 PCB報表
4.9.1 引腳信息報表
4.9.2 電路板信息報表
4.9.3 零件清單報表
4.9.4 文件層次列表
4.9.5 網絡狀態(tài)報表
4.9.6 信號完整性分析模型匹配報表
4.9.7 鉆孔文件
4.9.8 零件放置信息
4.10 電路板的輸出
4.11 由向導生成PCB文件
4.12 本章小結
第5章 電路傳真
5.1 SIM99傳真初步
5.2 仿真元件
5.2.1 仿真電阻元件
5.2.2 仿真電容元件
5.2.3 仿真電感元件
5.2.4 二極管元件
5.2.5 三極管元件
5.2.6 場效應管元件
5.2.7 開關元件
5.2.8 晶振
5.2.9 電感耦合器
5.2.10 繼電器
5.2.11 電流源元件
5.2.12 電壓源元件
5.2.13 壓控振蕩器元件
5.2.14 線性受控源
5.2.15 非線性受控源
5.2.16 保險絲
5.2.17 數字電路器件
5.2.18 狀態(tài)標記符
5.3 仿真器的設置
5.3.1 一般屬性設置
5.3.2 瞬態(tài)分析的設置
5.3.3 交流小信號分析
5.3.4 噪聲分析
5.3.5 參數掃描分析
5.3.6 直流掃描分析
5.3.7 溫度掃描分析
5.3.8 傳遞函數分析
5.3.9 蒙特卡羅分析
5.4 仿真的運行
5.4.1 .cfg文件
5.4.2 .sdf文件
5.4.3 .nsx文件
5.5 示波器的使用
5.5.1 波形的顯示
5.5.2 對波形的測量
5.5.3 示波器的其它設置
5.6 本章小結
第6章 信號完整性分析
6.1 信號完整性分析規(guī)則
6.1.1 延遲下降沿參數【Flight Time-Falling Edge】
6.1.2 延遲上升沿參數【Flight Time-Rising Time】
6.1.3 過沖下降沿參數【Overshoot-Falling Edge】
6.1.4 過沖上升沿參數【Overshoot-Rising Edge】
6.1.5 基值參數【Basic Value】
6.1.6 激勵信號參數【Signal Stimulus】
6.1.7 信號幅值【Signal Top Value】
6.1.8 下降沿斜率【Slope-Falling Edge】
6.1.9 上升沿斜率【Slope-Rising Edge】
6.1.10 下沖下降沿【Undershoot-Falling Edge】
6.1.11 下沖上升沿【Undershooting-Rising Edge】
6.1.12 其它參數
6.2 信號完整性分析仿真器
6.2.1 仿真器界面
6.2.2 仿真器的菜單
6.3 波形分析器
6.3.1 波形分析器的顯示設置
6.3.2 波形顯示窗口和測試結果窗口
6.3.3 【Edit】菜單
6.3.4 【Option】菜單欄
6.4 本章小結
第7章 可編程邏輯器件的設計
7.1 PLD簡介
7.2 PLD設計基礎
7.2.1 CUPL語言簡介
7.2.2 基本運算符
7.2.3 變量
7.2.4 變量名擴展
7.2.5 數值
7.2.6 源文件
7.3 PLD設計過程
7.3.1 PLD系統設計
7.3.2 選定芯片模型
7.3.3 編寫源程序
7.3.4 仿真試驗
7.4 源文件的創(chuàng)建、匯編和仿真
7.4.1 創(chuàng)建源文件
7.4.2 源文件的匯編
7.4.3 源文件的仿真
7.5 PLD設計的輸出文件
7.5.1 下載到器件的文件格式
7.5.2 .pld文件
7.5.3 .lst文件
7.5.4 .jed文件
7.5.5 .rep文件
7.5.6 .pla文件
7.5.7 .pds文件
7.5.8 .mx文件
7.5.9 .cfg文件
7.5.10 .pdf文件
7.6 本章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