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斷:六大古都譚其驤《中國七大古都序》認為,在本世紀30年代,學術界才有論著在“五大古都”之外,加上杭州,成為“六大古都”。按“六大古都”作為專著出版,首見于陳橋驛主編的《中國六大古都》(中國青年出版社1983年出版)。此后又有臺北錦繡出版社于1989年出版、陳橋驛作序的大型畫冊《雄都耀光華——中國六大古都》(陳橋驛)七大古都80年代后期,譚其驤首先提出安陽應列入大古都的意見。當時北京、西安、河南、江蘇、浙江五個電視臺,正在組織拍攝《中國六大古都》電視系列片。1988年10月,五個電視臺的負責人與系列片顧問史念海、陳橋驛到安陽進行了考察研究,同意安陽加入中國大古都之列。于是“七大古都”之名出現。接著,《中國七大古都》電視系列片拍攝完成,1990年開始在國內外播放。陳橋驛主編的《中國七大古都》(譚其驤序)由中國青年出版社于1991年出版;同年,大型畫冊《中國七大古都(中文版和英文版)》(陳橋驛序)由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陳橋驛)中世紀城市革命這是美國著名漢學家施堅雅(G.W.Skinner)在其主編的大型論文集《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TheCityinLateImperialChina)一書中提出的有關中國歷史上城市發(fā)展的理論。所謂“中世紀城市革命”。是指從唐末到宋初在中國發(fā)生的一種市場與城市化的革命。這種革命的影響,兼及大都城和中小城鎮(zhèn)。其主要現象為:一,放松了每縣一市、市須設立在縣城的規(guī)定;二,官市組織衰落,終至瓦解;三,坊市制度消滅,而代之以自由得多的街道規(guī)劃,可以在城內或四郊各處進行交易買賣;四,某些城市迅速擴大,城郊商業(yè)區(qū)蓬勃發(fā)展;五,出現了具有重要經濟意義的大批中小城鎮(zhèn)。按歷史上中國城市的重要標志和特色是城垣,“中世紀城市革命”以前的城市格局,政治中心如皇宮和州(郡)衙門均位于城垣中心。在“中世紀城市革命”以后,這種城市格局就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以首都為例,北宋以前皇宮必位于都城中心,但北宋、南宋與明初期的首都就打破了這個格局。明清北京雖然仍以皇宮為中心,但內外城和附廓均有發(fā)達的商業(yè)區(qū),已經完全不同于漢唐首都。(陳橋驛)中國都城發(fā)展史現代意義上的都城,是從氏族部落中心的大邑發(fā)展而來的。為了防御和保護人口、財富.各氏族部落在聚居地周圍設置柵欄或構筑墻垣,逐漸形成了人口聚居的部落中心。這便是都城的萌芽。大約到傳說時代.中國便已出現了都城?!妒酚洝の宓郾炯o》載舜“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妒辣尽ぷ髌酚小磅呑鞒枪?。這些記載在近年來的考古發(fā)現中已得到證實。到夏商時期,中國都城的建筑規(guī)模和設施等都已經達到一定的水平。如鄭州商城遺址,總面積已達25平方公里,內有城墻、城門、宮殿和大型房基、手工業(yè)作坊等。至周代,都城建設已形成制度。西周初期。周公在洛陽營建東都時采用的城郭連結的布局,成為后世都城建設的準則,不但為春秋戰(zhàn)國時代中原各諸侯國紛紛采用,而且也為秦都咸陽和西漢都城長安所沿襲。在西漢、東漢時期,都城制度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楊寬在《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序中認為,這個時期整個都城的造向由“坐西朝東”變?yōu)椤白背稀?,由西城連結東郭或西南城連結東北部的布局,變?yōu)闁|西南三面郭區(qū)環(huán)抱中央北部城區(qū)的布局。后來魏晉以及北魏的洛陽都沿用東漢的布局,只是作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北魏洛陽廢棄南北二宮的結構,只保留北宮,并在宮門前建設兩側整齊排列官署的中軸線。到唐代,長安建成貫串皇城和郭城的南北向中軸線,出現東西兩面郭區(qū)對稱的街道、坊市的棋盤格式布局,進一步在布局上發(fā)展和完善了東漢洛陽“坐北朝南”的都城制度。唐宋時期,都城制度又一次發(fā)生重大變化,從傳統(tǒng)的封閉式改變?yōu)殚_放式。五代后周皇帝周世宗對此做出了重大貢獻。他適應時代的需要,在宮城和州城外圍加筑外城,準許居民沿街造屋,開可占有街道十分之一寬度的面積用來種樹、掘井和搭蓋涼棚等,使得都城居民在飲食起居和文化娛樂等方面都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北宋東京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發(fā)展起來,形成宮城、里城和外城三重城圈的結構,并且以宮城為中心,全城交通四通八達。后來南宋臨安以及遼、金、元、明、清的都城建設,都沿用了這種布局并有所發(fā)展。(徐吉軍)都城城垣中國都城的標志和特色是都城聚落外圍筑有城垣。即一般城邑,在城邑聚落外圍也都筑有城垣。美國著名漢學家施堅雅(G.W.Skinner)所編《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一書中,收有夏威夷大學教授章生道《城垣都城的形態(tài)》(TheMorphologyofWalledCaprtals)一又,專論中國都城的這種特色。按城《說文》卷一三下載:“城,以盛民也。”本書前言前言《中國都城辭典》的編纂是近年來歷史城市研究和古都研究不斷發(fā)展的結果。沒有這方面研究所積累的大量成果和研究過程中發(fā)掘出來的許多資料,這部辭典的編纂是不可想象的。中國歷史城市的研究發(fā)軔頗早,1977年,美國著名漢學家施堅雅(G.W.Skinner)主編的巨著《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TheCityinLateImperialChina)已在斯坦福大學出版社出版。古都研究實際上是歷史城市研究的延伸,其發(fā)展較前者稍晚。我在我主編的《中國七大古都·后記》中提及:“我從八十年代之初,開始主編《中國六大古都》一書,那個時候,古都研究的學術空氣,還沒有像現在這樣濃厚?!?983年,以史念海教授為首的中國古都學會在古都西安舉行成立大會,從此,古都研究的學術空氣迅速提高。當時正值《中國六大古都》出版,我則應日本關西大學研究生院之聘,正在彼邦講學,西安之會不能恭逢其盛。但中國青年出版社的胡曉謙編審,曾攜此書百余冊赴西安分贈與會代表。我自己也帶了一批赴日,我在《中國六大古都·后記》中寫到:“在日本與不少學者進行了古都研究的學術交流,讓我初步了解了日本學者對中國歷史城市和古都的研究概況?!?985年,我應聘到日本國立大阪大學講學,當時,我正在主編《中國歷史名城》一書。如我在《中國七大古都·后記》中所說:“我特別注意了日本歷史地理學界對中國城市的研究概況,我先后訪問了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國立大阪大學、關西大學、奈良女子大學、廣島大學等高等學府,與許多學者進行暢談,發(fā)現日本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是非??捎^的?!蔽?guī)状卧谌毡玖私獾挠嘘P這個領域的研究概況,后來發(fā)表在《日本學者的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歷史地理》第6輯,1988年)一文中,我在該文中說:“歷史城市地理研究或許是日本學者在中國歷史地理研究中成果最多和最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部門,從50年代以來,在這方面已經出版了許多專著,發(fā)表了大量論文。”日本學者的中國城市研究,其實是包括古都研究在內的。例如山根幸夫的《中國中世紀城市》(東京學生社,1982年出版),研究對象主要是唐末、五代和兩宋的城市。他根據《東京夢華錄》和《清明上河圖》等資料研究了北宋首都開封,又根據《夢粱錄》和《都城紀勝》等資料研究了南宋首都杭州。由此可見,中國歷史城市研究和古都研究,實際上已經國際化,而《中國都城辭典》所匯集的,實際上包括中國和其他不少國家的國際研究成果。這部辭典既然以都城為名,收入其中的,當然都是中國歷史上的都城,即所謂古都。所以在這里必須說明關于一個現代城市獲得古都稱號的標準。關于這種標準,我在《中國六大古都·前言》中已經有所表達,此后,我為臺灣錦繡出版企業(yè)1989年出版的《雄都耀光華——中國六大古都》、日本東京大明堂1990年出版的《中國の諸都市——ゑの生ハ立ちと現狀》以及河北美術出版社1991年以兩種版本(中文和英文)出版的巨型畫冊《中國七大古都》等書所寫的序言中,也都有所表達,包括我多次在國外講學中涉及這個課題(例如廣島修道大學在其《學報》1990年31卷1期刊載的《中國の古都研究》,即是我在該校講學的記錄稿),都同樣作過這類表達。不過我把這種多次表達過的觀點,歸納成兩條文字,卻始于《論紹興古都》(《歷史地理》第9輯,1990年)一文,后來又錄入《中國七大古都·后記》之中,我提出的兩條標準是:“第一方面,在歷史上,朝代有大小之分,建都時間有長短之別。漢、唐、明、清都是版圖廣闊的大朝廷,而五胡十六國,五代十國,都是地方性的小朝廷。西安歷周、秦、漢、唐諸盛世,洛陽為九朝名都,而五代閩建都長樂府(今福州)只有37年,五代南漢建都興王府(今廣州)不過55年。但不管長樂府和興王府只是一個地方政權的都城,也不管它們建都的時間都很短促,而事實是,它們都曾一度作為一個獨立政權的都城,因此,稱它們?yōu)楣哦?,這是符合歷史事實的。第二方面,一個現代城市要獲得古都稱號,還必須符合另一種歷史事實,那就是當年的古都所在,是不是落于現在這個城市的境域之中。例如公元前3000年的巴比倫國都巴比倫城,常常被誤作建立于公元762年的今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的前身。其實,前者位于幼發(fā)拉底河沿岸,后者位于底格里斯河沿岸,兩城相去甚遠,不能混淆。正如建于公元7世紀的福斯塔特和建于公元10世紀的開羅不能混淆一樣(前者的廢墟在后者南郊)?,F在,我們把西安定為古都,因為現代西安在地理位置上雖然與周豐鎬、秦咸陽、漢長安無涉,但它畢竟建立在隋唐長安的故址上。同樣,我們把洛陽定為古都,因為現代洛陽雖然與東周王城及漢魏故城無涉,但它畢竟建立在隋唐故城的基址上。六大古都是一樣,都是從這兩方面符合歷史事實的。”在提出了這兩條作為古都的標準以后,由于出現了六大古都和七大古都的問題,我又補充了一個現代城市可以稱為大古都的概念,發(fā)表于《中國的古都研究》(《杭州師范學院學報》1994年第1期),后來又在當年發(fā)表的《聚落、集鎮(zhèn)、城市、古都》(《河洛史志》1994年第3期)一文中重述一次。我所提出的大古都條件是:“首先要符合一般古都的條件,另外還要符合作為大古都的特殊條件。什么是大古都的特殊條件,具體地說,大古都必須曾經是中國傳統(tǒng)王朝的都城。上起夏、商、周、秦、漢、晉,下至隋、唐、宋、元、明、清,都是中國歷史上公認的傳統(tǒng)王朝。這中間,晉室曾經東渡,但西晉、東晉,原是一晉;宋朝雖然南遷,但北宋、南宋,都屬一宋。除了上述中國歷史上眾所公認的傳統(tǒng)王朝以外,歷史上出現過的其他割據政權,如春秋各霸、戰(zhàn)國列雄,此外如五胡十六國、五代十國等等,都只能算是地方政權,有別于傳統(tǒng)王朝?!蔽抑栽谇把灾兄卣撌鲫P于古都標準的問題,這是因為這種標準對我們這部辭典關系重大。確定古都的標準,實際上就是我們收詞的標準。現在我們面臨的一種情況是,頗有一些按我們的標準并非古都的城市,卻為了提高城市的知名度,追索傳說,穿鑿資料,力求自己的城市列入古都之林。也有一些古都,搜羅掌故,擴展聲勢,希望上升為大古都。對于這一些城市和古都,我們的辭典顯然無法茍從,還請諒鑒。我忝為這部辭典的主編,由于雜務冗繁,所以在諸如辭書布局、詞目設計、組織稿件、整補修潤等許多工作上,多由常務副主編徐吉軍先生主其事。有關辭典編纂中的其他一些問題,由他在《后記》加以說明。感謝浙江省社會科學院課題組的大力支持,辭典諸顧問的指導以及為辭典撰寫條目的許多學者的辛勤。敬希讀者和學術界提出寶貴意見。陳橋驛1996年9月于杭州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