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前言
CONTENTS
主要符號表
第1篇車輛行走機構形態(tài)學與仿生學
緒論
1.0.1引言
1.0.2車輛形態(tài)學的含義
1.0.2.1什么是車輛形態(tài)學
1.0.2.2車輛行走機構形態(tài)學在學術上及國民經濟中的重大意義
第1章車輛形態(tài)學與仿生學
1.1.1概述
1.1.2什么是仿生學
1.1.3仿生學的研究方法
1.1.4我國車輛形態(tài)學與仿生學的發(fā)展
第2章仿生學在改善車輛行走機構形態(tài)學中的應用
1.2.1半步行輪及步行輪
1.2.1.1半步行輪
1.2.1.2步行輪
1.2.2在崎嶇地面行駛及跨越溝壕的仿生行走機構
1.2.2.1列車概念與鉸接車輛
1.2.2.2Metrak仿生車輛
1.2.3半浮式仿生行走機構的理論與實踐
1.2.3.1機耕船
1.2.3.2四足步行機耕船
1.2.3.3氣墊車輛
1.2.4生物之謎給科學技術帶來的啟示
1.2.4.121世紀新型念生材料——蜂窩板
1.2.4.2仿生駝蹄輪胎
1.2.4.3仿生企鵝車和無輪車
1.2.4.4里動式步進船和推拉式平臺
1.2.4.5螺旋驅動行走機構
1.2.4.6仿牛足水田輪
1.2.4.7具有臺階式輪子的車輛
1.2.4.8步行式車輛
第1篇參考文獻
第2篇仿生減粘脫土理論及技術基礎
緒論
2.0.1土壤機械的土壤粘附
2.0.2該領域研究的回顧
2.0.2.1土壤粘附的測量
2.0.2.2土壤粘附機理
2.0.2.3土壤粘附法則
2.0.3土壤粘附研究現(xiàn)狀及其發(fā)展趨勢
第1章土壤粘附的基本理論
2.1.1用毛細管作用解釋粘附力的性質
2.1.2溫度對表面張力的影響
2.1.3粘附的熱動力學分析
2.1.4界面水膜特性分析
2.1.4.1兩板內側面與水的接觸角分別為零和銳角
2.1.4.2兩板內側面與水的接觸角分別為銳角和鈍角
2.1.5界面水膜粘滯力分析
2.1.6潤濕現(xiàn)象及潤濕能力
2.1.7土壤粘附界面狀態(tài)與法向粘附力
2.1.7.1完全不接觸微突體
2.1.7.2液(水)點接觸微突體
2.1.7.3水平接觸微突體
2.1.7.4水環(huán)接觸土粒
2.1.7.5水膜接觸微團聚體
2.1.7.6水膜接觸土塊
2.1.8化學吸附的土壤粘附機理
2.1.8.1觸土部件的表面性質
2.1.8.2土壤表面的性質
2.1.8.3土壤水及水中離子
2.1.8.4土壤粘附的化學吸附模式
2.1.9小結
第2章土壤分形及其對土壤粘附的影響
2.2.1引言
2.2.2土壤顆料尺寸分布分形
2.2.3土壤顆料表面分形
2.2.4土壤粘附
2.2.5小結
第3章地面機械減粘脫土的方法及技術
2.3.1充氣及充液式減粘脫土法
2.3.2熱脫附叛亂粘脫土法
2.3.3振動脫土法
2.3.4脫土減粘脫土法
2.3.4.1電滲法原理
2.3.4.2非光滑表面電滲原理及試驗設備
2.3.4.3非光滑表面電滲極板面積尺寸的優(yōu)化設計
2.3.5機械式減粘脫土法
2.3.5.1采用彈性及鏈節(jié)式零件
2.3.5.2采用刮削方法
2.3.6采用刮削方法
2.3.7表面改形減粘脫土法
2.3.8小結
第4章生物脫附原理與脫附減阻仿生學
2.4.1自然界生物的啟示
2.4.2土壤動物防粘原理
2.4.2.1土壤動物體表現(xiàn)的幾何形態(tài)
2.4.2.2體表形態(tài)對減粘脫土作用的分析
2.4.3仿生推土板減粘隆阻機理
2.4.3.1蜣螂對人類的啟發(fā)
2.4.3.2仿生推土板及其表面模型
2.4.3.3推土板——土壤系統(tǒng)的力學模型
2.4.3.4仿生推土板減粘隆阻分析
2.4.4土壤動物體表成分與憎水性
2.4.4.1試驗與觀察
2.4.4.2白口鐵的化學成分
2.4.4.3含磷白口鐵的微結構特征
2.4.4.4減粘脫土分析
2.4.5生物電系統(tǒng)對減粘脫土的影響
2.4.6土壤動物的體表柔性
2.4.7土壤動物全表分泌液
2.4.7.1液全的收取方法
2.4.7.2試驗結果分析
2.4.8小結
第2篇參考文獻
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