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形式有兩條線:一條是明線,即一印一文,可隨意瀏覽,隨意棄置;可邊觀印、邊看文,互為對照,這是分散的。另一條是暗線,即看完全集,想一想,作一個綜合思考,就可以了解到提出如下一些探討的課題:(一)取材問題。篆刻創(chuàng)作的題材,來源于生活,是很廣闊的,可以刻自然風光,留旅游印跡;可以刻社會百態(tài),抒自己感想;可以鉤古代典故,發(fā)自己評論;可以刻印學理論,表自己所見,等等。篆刻創(chuàng)作的題材并不是像習俗那樣為人刻姓名印之類,要變被動為主動,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二)“印語”研究。印語是印面所刻的詞語,它是篆刻的主題,作者要表明的“志”,也是欣賞者首先接觸 的內容。由于篆刻只有方寸之地,要求于詞語必須精 練,要新鮮可讀。如何使印語能夠以少少許勝多多許? 如何有多讀趣?如何能充分發(fā)揮篆字的形美初步提供了一些試例。(三)形式探索。篆刻雖然也是文以載道,但它是 通過自己的特殊形式來表現的,一個個的古代文字,集 合于一個方寸的空間,融成為整體美。如何使形美與印語的意美,熔鑄為一,使之相得益彰?如何使靜止的形式變成為活動的形式?如何使形式發(fā)散出更多的藝術內涵?這些都是值得探討的新課題。(四)技法發(fā)展。前人已為我們創(chuàng)造和總結了豐富的技法經驗,隨著時代的推進,如何使技法不斷發(fā)展,不斷豐富?還須要再開拓??傊屉m是一個小小的方寸藝術,其中研究的天地卻很寬廣。這個小集子是極其有限的。正因為篆刻與其它文學藝術有廣泛的聯系,所以在這集子里比較多的以詩論引進篆刻,目的是使篆刻更多地吸收其它營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