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略小傳伽利略,全名伽利略·伽利萊。意大利近代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1564年2月15日生于比薩。1581年遵從父命進比薩大學學醫(yī),但疏于醫(yī)學課而熱衷于歐幾里得幾何學和阿基米德靜力學。1583年由比薩教堂吊燈擺動發(fā)現(xiàn)擺的定律。1585年因家貧退學,仍奮力自學,翌年發(fā)明浮力天平。1588年受聘于比薩大學講授幾何學和天文學。1592年轉到帕多瓦大學任教,在此時期系統(tǒng)研究了落體運動、拋射體運動和慣性原理,研制了比例規(guī)、溫度計等。1597年開始接受哥白尼日心說。(日心說:認為太陽處于宇宙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圍繞太陽運動。這個學說推翻了認為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地心說”。后來科學實踐證明:太陽只是太陽系的中心、而不是宇宙的中心。)1609年自制望遠鏡,用來觀測天空,發(fā)現(xiàn)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木星有四顆衛(wèi)星,銀河是無數(shù)發(fā)光體的總匯,土星有多變的橢圓外形,金星有盈虧變化,以及太陽黑子等,開辟了天文學的新天地,為哥白尼學說提供了有力證據,從根本上推翻了封建神權的思想支柱——亞里士多德的自然觀。1610年夏赴托斯卡納公國任宮廷首席數(shù)學和哲學教授,1611年被當時意大利最高學府——林賽學院接納為院士。因宣傳日心說1615年遭到宗教極端分子攻擊,1616年羅馬教廷頒布禁令,禁止他保持、傳授和捍衛(wèi)日心說。1624年他6次謁見故友新任教皇烏爾班八世,得到同時介紹地心說(地心說:認為地球居于宇宙的中心靜止不動,太陽、月球、行星和恒星都圍繞地球運行,這一學說最初為亞里士多德所提出。在“日心說”創(chuàng)立之前,地心說一直占統(tǒng)治地位,并長期為教會所利用,以維護其反動統(tǒng)治。)和日心說的許可。1630年完成《關于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一書,表面上保持中立,實際為哥白尼學說辯護。1633年初抱病赴羅馬受審,同年6月22日被判處終身監(jiān)禁。判決隨后改為在家軟禁,當年12月返回阿塞特故居。帶病創(chuàng)作最后的著作《兩門新科學》,1636年完稿。1637年雙目失明,仍堅持和朋友、學生討論科學問題,直至1642年1月8日病逝。享年78歲。在伽利略之前,物理學只是哲學的一個分支,尚未取得獨立地位。他最早提出慣性原理和力與加速度的新概念,為現(xiàn)代物理學奠定了基礎。他首先倡導數(shù)學與實驗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開實驗科學之先河,被譽為“近代科學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