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接入技術及應用
第1章 寬帶接入網概述
1. 1 引言
1. 2 接入網和核心網
1. 3 接入網的基本概念
1. 3. 1 電話線路Modem
1. 3. 2 數字用戶線路(DSL)
1. 3. 3 Cable Modem
1. 3. 4 綜合業(yè)務數字網(ISDN)
1. 4 寬帶接入網介質的演變
1. 4. 1 第一階段(傳統介質)
1. 4. 2 過渡期(補償型混合結構)
1. 4. 3 第二階段(廣泛采用新介質)
1. 5 寬帶接入網的類型
1. 5. 1 雙絞銅線結構:DSL
1. 5. 2 同軸電纜結構:Cable Modem
1. 5. 3 光纖技術
1. 5. 4 無線接入技術和結構
1. 5. 5 電力線技術
1. 5. 6 自由空間光通信(FSO)系統
1. 6 接入網管制的變化
1. 7 小結
第2章 雙絞銅線結構:DSL
2. 1 引言
2. 2 DSL的類型
2. 2. 1 基本速率ISDN
2. 2. 2 HDSL
2. 2. 3 ADSL
2. 2. 4 VDSL
2. 3 DSL傳輸
2. 4 DSL運行. 管理. 維護與供給
2. 4. 1 OAM & P特點
2. 4. 2 線路合格性鑒定
2. 5 ADSL系統參考模型
2. 5. 1 ATU-C參考模型
2. 5. 2 ATU-R參考模型
2. 5. 3 支持ATM的特定配置
2. 5. 4 操作和維護
2. 5. 5 初始化
2. 6 端對端環(huán)境的ADSL
2. 6. 1 通用DSL結構概況
2. 6. 2 潛在的ADSL業(yè)務及業(yè)務要求
2. 6. 3 使用ADSL的各種特定結構的企業(yè)類型
2. 6. 4 幾種ADSL結構
2. 6. 5 DSL支持的網絡結構
第3章 混合光纖/同軸(HFC)及Cable Modem
3. 1 引言
3. 2 CATV. HFC和Cable Modem
3. 3 HFC網絡概況
3. 4 單向廣播業(yè)務
3. 5 雙向通信業(yè)務(對稱和不對稱的)
3. 5. 1 經過Cable Modem的Internet訪問和數據通信
3. 5. 2 CATV網絡上的電話
3. 5. 3 視頻點播和機頂盒
3. 5. 4 互動性和主要標準
3. 6 Cable Modem功能性和IEEE 802. 14/MCNS標準概況
3. 6. 1 共同設計目標
3. 6. 2 IEEE 802. 14和MCNS的一些類似方法
3. 6. 3 802. 14和MCNS之間的主要差別
3. 7 IEEE 802. 14標準的基本操作原理
3. 7. 1 站點入網過程
3. 7. 2 請求/授權帶寬過程
3. 8 MCNS/DOCSIS的基本操作原理
3. 8. 1 MCNS/DOCSIS模型
3. 8. 2 MAC幀格式和功能
3. 8. 3 站點入網過程
3. 8. 4 請求/授權帶寬過程(使用上行帶寬分配MAP)
3. 9 CATV同軸電纜. 部件和系統
3. 9. 1 同軸電纜
3. 9. 2 放大器
3. 9. 3 抽頭(分接點)
3. 9. 4 整體同軸系統噪聲. NLD(非線性失真)和頻率響應
3. 10 采用光纖的系統升級
3. 11 下一代光纖結構
第4章 光纖接入技術
4. 1 引言
4. 2 光接入網業(yè)務. 范圍和容量
4. 3 接入網結構
4. 3. 1 饋線網結構
4. 3. 2 C/D結構
4. 4 全業(yè)務接入網(FSAN)
4. 4. 1 系統工程/結構原理和焦點
4. 4. 2 業(yè)務和應用:電信運營商的觀點
4. 4. 3 結構. 功能和接口
4. 4. 4 小結
4. 5 基于WGR的無源光網
4. 5. 1 新容量接入基礎設施的需求
4. 5. 2 網絡和業(yè)務
4. 5. 3 光多路復用方案
4. 5. 4 WDM-on-WDM
4. 5. 5 WDM-on-WDM模型發(fā)展計劃
4. 6 節(jié)省成本的光纖到戶(FTTH)系統
4. 6. 1 結構特點
4. 6. 2 系統性能分析
4. 7 光接入網管理案例
4. 7. 1 可動態(tài)配置的WDM混合光接入網的管理
4. 7. 2 光部件和系統的故障監(jiān)視系統
4. 7. 3 PDS光接入網管理
第5章 千兆以太無源光網
5. 1 引言
5. 2 以太無源光網(EPON)的經濟情況
5. 3 EPON結構
5. 4 EPON的工作過程
5. 5 光系統設計選項
5. 6 光CSMA/CD考慮
5. 6. 1 基本思路
5. 6. 2 實現細節(jié)
5. 6. 3 性能和結論
5. 7 EPON的未來
第6章 無線接入技術
6. 1 引言
6. 2 無線電帶的頻率越高容量越大
6. 3 MMDS(多頻道多點分配系統)
6. 4 LMDS(本地多點分配業(yè)務)
6. 4. 1 LMDS出現的背景
6. 4. 2 電信公司可采用的網絡結構
6. 4. 3 調制技術
6. 4. 4 傳播問題
6. 5 LMCS. MVDS和BRAN
6. 6 DAVIC(數字視聽協會)協議
6. 7 寬帶點對多點設備
6. 7. 1 點對多點的演變
6. 7. 2 多點對點的方法
6. 7. 3 ATM和IP傳遞方法(適合用作多媒體業(yè)務的有效平臺)
6. 7. 4 亞寬帶CDMA(W-CDMA)
6. 8 衛(wèi)星通信技術
6. 8. 1 衛(wèi)星通信技術概況和術語
6. 8. 2 衛(wèi)星安裝歷史
6. 8. 3 衛(wèi)星網絡市場
6. 8. 4 衛(wèi)星特性
6. 8. 5 衛(wèi)星上面的TCP/IP
6. 8. 6 衛(wèi)星和ATM
6. 8. 7 Internet標準制訂
6. 8. 8 定制IP能加速吞吐能力
6. 8. 9 衛(wèi)星接入技術:直接廣播衛(wèi)星(DBS)
6. 9 寬帶無線電接入網標準化綱要
6. 9. 1 背景
6. 9. 2 為什么需要寬帶無線電網
6. 9. 3 寬帶無線電接入網的目標
6. 9. 4 市場需求狀況
6. 9. 5 操作和技術要求
6. 9. 6 寬帶無線電接入網的分類
6. 9. 7 核心網無關性
6. 9. 8 公共參考模型
6. 9. 9 頻譜
6. 10 農村和郊區(qū)的無線電本地環(huán)路(RLL)
6. 10. 1 使用無線電接入的動力
6. 10. 2 技術選擇
6. 10. 3 農村和郊區(qū)的RLL配置
6. 10. 4 RLL的經濟分析
第7章 電力線載波接入
7. 1 引言
7. 2 電力線數據通信(PLC)發(fā)展史
7. 3 經過低壓電網的接入結構(最后一英里解決方案)
7. 4 帶寬要求和頻率分配
7. 5 高頻干擾情況
7. 6 接入阻抗
7. 7 電磁兼容性(EMC):問題和解決辦法
7. 7. 1 同無線業(yè)務的兼容
7. 7. 2 不同PLC系統之間的兼容性
7. 8 PLC的調制技術
7. 9 使用電力線通信的優(yōu)缺點
7. 10 結論和未來工作
第8章 家庭網絡
8. 1 引言
8. 2 電話線基礎設施技術:Home PNA系統
8. 2. 1 電話線通信. 調制. 標準和基礎結構
8. 2. 2 Home PNA系統布線
8. 3 電力線載波(PLC)系統
8. 4 射頻(RF)通信系統
8. 4. 1 基本RF系統
8. 4. 2 RF系統的聯網標準
8. 4. 3 無線系統家庭分配設計
8. 5 同軸電纜系統
8. 6 衛(wèi)星通信技術:直接廣播衛(wèi)星(DBS)
第9章 接入性能
9. 1 引言
9. 2 DSL接入性能的測量
9. 2. 1 測試線路和噪聲發(fā)生
9. 2. 2 性能測量
9. 3 HFC/Cable Modem接入性能
9. 3. 1 入口處測量
9. 3. 2 脈沖噪聲測量
9. 3. 3 可能的上行調制和接入技術
9. 4 FTTCab環(huán)境的APON和SDH環(huán)通信性能
9. 4. 1 網絡結構
9. 4. 2 接入網的通信功能
9. 4. 3 寬帶業(yè)務特性和復用增益
9. 4. 4 案例和結論
第10章 標準
10. 1 引言
10. 2 與DSL相關的標準組織
10. 2. 1 ITU
10. 2. 2 T1委員會
10. 2. 3 ETSI
10. 2. 4 ADSL論壇
10. 2. 5 ATM論壇
10. 2. 6 DAVIC
10. 2. 7 IETF
10. 2. 8 EIA/TIA
10. 2. 9 IEEE
10. 3 與HFC/Cable Modem相關的標準
10. 3. 1 SCTE
10. 3. 2 多媒體電纜網絡系統(MCNS)
10. 3. 3 IEEE 802. 14
10. 3. 4 Cable Labs
10. 3. 5 IEEE 802. 14和MCNS DOCIS的比較
10. 4 與光接入相關的標準
10. 4. 1 ESCON
10. 4. 2 FDDI
10. 4. 3 光纖信道(FC)
10. 4. 4 ATM/SONET/SDH
10. 4. 5 千兆以太網
10. 5 與無線接入相關的標準
10. 5. 1 2. 4GHz IEEE802. 11無線LAN標準
10. 5. 2 5GHz IEEE802. 11無線LAN
10. 5. 3 1類HIPER LAN無線LAN
10. 5. 4 2類HIPER LAN無線LAN
10. 6 家庭網標準
10. 7 標準的價值
第2部分 寬帶升級經濟估算
第11章 多業(yè)務接入網升級案例
11. 1 引言
11. 2 典型社區(qū)(案例)分析
11. 2. 1 案例1(欠發(fā)達市區(qū))
11. 2. 2 案例2(發(fā)達市區(qū))
11. 2. 3 案例3(發(fā)達郊區(qū))
11. 2. 4 案例4(中等發(fā)達市區(qū))
11. 2. 5 案例5(欠發(fā)達郊區(qū))
11. 3 接入網升級技術
11. 4 分析
11. 4. 1 技術經濟方法
11. 4. 2 一般假定
11. 4. 3 一般結果
11. 4. 4 各個案例的特定結果
11. 5 小結
第12章 居民和企業(yè)混合地區(qū)的升級
12. 1 引言
12. 2 接入網的地區(qū)類型
12. 3 寬帶業(yè)務的發(fā)展
12. 4 技術方案的種類
12. 4. 1 增強的銅線結構
12. 4. 2 光纖結構
12. 5 某些假定
12. 6 結果討論
12. 6. 1 總升級成本
12. 6. 2 初期成本和業(yè)務滲透依賴成本
12. 6. 3 電子設備成本
12. 6. 4 升級對收入的影響
12. 6. 5 長期展望
12. 6. 6 競爭的作用
12. 7 小結
第13章 居民區(qū)寬帶升級
13. 1 引言
13. 2 情況說明
13. 3 結構
13. 3. 1 混合光纖同軸結構
13. 3. 2 SuperPON結構
13. 3. 3 ATMPON結構
13. 4 敏感性分析
13. 4. 1 業(yè)務滲透
13. 4. 2 現有CATV網絡環(huán)境
13. 4. 3 居住結構
13. 5 結果
13. 6 小結
第14章 企業(yè)地區(qū)的寬帶升級
14. 1 引言
14. 2 人口
14. 3 業(yè)務范圍
14. 4 現有網絡
14. 5 具有保護功能的電纜基礎設施升級
14. 6 電纜升級成本分析結果
14. 7 34Mb/s容量的升級方案
14. 7. 1 SDH點對點結構
14. 7. 2 SDH環(huán)結構
14. 7. 3 ATM點對點結構
14. 7. 4 ATM環(huán)結構
14. 8 分析結果(大型企業(yè)用戶)
14. 8. 1 成本分解(細分)
14. 8. 2 環(huán)上的節(jié)點數
14. 8. 3 有/無有源電子設備的靈活性點(FP)
14. 8. 4 土木工程成本的影響
14. 9 分析結果(居民和SME用戶)
14. 10 業(yè)務發(fā)展情況評估
14. 10. 1 營業(yè)收入分配
14. 10. 2 凈現值
14. 10. 3 償還期
14. 11 小結
第15章 主要寬帶業(yè)務/應用分析
15. 1 引言
15. 2 業(yè)務. 典型用戶及應用狀況
15. 3 需求. 預測和應用飽和
15. 3. 1 需求
15. 3. 2 長期預測和應用飽和
15. 3. 3 支付應用的意愿
15. 4 承載業(yè)務的需求預測
15. 4. 1 需求預測
15. 4. 2 承載業(yè)務作為資費的函數
15. 4. 3 需求和可自由支配的收入的關系
15. 5 主要業(yè)務深入分析:VOD和Internet訪問
15. 5. 1 資費假定
15. 5. 2 滲透率和業(yè)務使用率
15. 6 網絡模型
15. 7 成本組成
15. 8 結果
15. 8. 1 IRR. NPV和償還期
15. 8. 2 現金余額
15. 8. 3 總投資
15. 8. 4 投資分解
15. 9 敏感性分析
15. 9. 1 VOD記錄的價格
15. 9. 2 每月所訂購的VOD記錄數
15. 9. 3 每分鐘亞寬帶Internet使用費用
15. 9. 4 每月Internet使用小時數
15. 9. 5 工程起動延期的影響
15. 10 風險分析
15. 11 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