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述
1.1 多址接入
1.2 CDMA:過去. 現在和將來
1.3 移動蜂窩時代
1.3.1 GSM
1.3.2 US-TDMA(IS-54/IS-136)
1.3.3 IS-95
1.3.4 個人數字蜂窩
1.4 第三代系統
1.4.1 目標和要求
1.4.2 IMT-2000空中接口的選擇
1.4.3 歐洲
1.4.4 日本
1.4.5 美國
1.4.6 韓國
1.4.7 全球協調寬帶CDMA
1.4.8 全球第三代標準化
1.5 第三代系統的頻率分配
1.6 第三代空中接口技術
1.6.1 寬帶CDMA
1.6.2 TDMA
1.6.3 WCDMA TDD
1.6.4 正交頻分復用
1.7 本書預覽
參考文獻
第2章 CDMA的基本原理
2.1 概述
2.2 CDMA的基本概念
2.2.1 擴頻多址
2.3 基本的DS-CDMA組成部分
2.3.1 RAKE接收機
2.3.2 功率控制
2.3.3 軟切換
2.3.4 頻率間切換
2.3.5 多用戶檢測
2.4 IS-95 CDMA
2.4.1 下行鏈路的信道結構
2.4.2 上行鏈路的信道結構
2.4.3 功率控制
2.4.4 語音編碼和不連續(xù)傳輸
參考文獻
第3章 移動因特網
3.1 概述
3.2 市場前景
3.3 無線入口
3.4 移動因特網的商業(yè)模型
3.5 移動因特網技術
3.5.1 WAP
3.5.2 i-Mode
3.6 第三代系統的應用
3.7 因特網
3.8 無線視頻
3.9 多媒體業(yè)務
3.10 IMT-2000的承載業(yè)務
3.11 業(yè)務模型
3.11.1 實時業(yè)務
3.11.2 非實時業(yè)務
參考文獻
第4章 無線工作環(huán)境及其對系統設計的影響
4.1 概述
4.2 多徑信道
4.3 無線環(huán)境
4.3.1 車載無線環(huán)境
4.3.2 室外到室內和步行無線環(huán)境
4.3.3 室內無線環(huán)境
4.4 分布函數
4.5 路徑損耗和展開模型
4.5.1 車載無線環(huán)境
4.5.2 室外到室內和步行無線環(huán)境
4.5.3 室內無線環(huán)境
4.6 小尺度模型
4.6.1 車載無線環(huán)境
4.6.2 室外到室內和步行無線環(huán)境
4.6.3 室內無線環(huán)境
4.6.4 空間信道模型
4.7 移動性模型
4.7.1 車載無線環(huán)境
4.7.2 室外到室內和步行無線環(huán)境
4.7.3 室內無線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第5章 CDMA空中接口設計
5.1 概述
5.2 需求定義和總的設計過程
5.3 分層空中接口的結構
5.4 邏輯信道
5.5 物理信道
5.5.1 幀長設計
5.5.2 信令測量
5.5.3 導頻信號
5.6 擴頻碼
5.6.1 擴頻碼基本特性
5.6.2 偽噪聲序列
5.6.3 正交碼
5.6.4 選擇準則
5.7 調制
5.7.1 數據調制
5.7.2 擴頻電路
5.7.3 擴頻調制
5.8 差錯控制方案
5.8.1 差錯控制碼的選擇
5.8.2 卷積碼
5.8.3 級聯瑞德-所羅門/卷積編碼
5.8.4 Turbo碼
5.8.5 混合ARQ方案
5.8.6 交織方案
5.8.7 組合的信道編碼和擴頻
5.9 多速率方案
5.9.1 高數據速率的提供
5.9.2 數據速率的分辨率
5.9.3 控制信息的傳輸
5.10 分組數據
5.10.1 分組接入過程
5.10.2 MAC協議
5.10.3 分組數據的切換
5.11 收發(fā)信機
5.11.1 接收機
5.11.2 發(fā)射機
5.12 多用戶檢測
5.12.1 系統容量和覆蓋范圍的提高
5.12.2 多用戶檢測的發(fā)展
5.12.3 多用戶檢測算法
5.12.4 系統模型和多用戶檢測算法推導
5.12.5 多用戶檢測設計
5.12.6 多用戶檢測算法選擇
5.13 隨機接入過程
5.14 切換
5.14.1 定義
5.14.2 切換過程
5.14.3 軟切換
5.14.4 更軟切換
5.14.5 頻率間切換
5.15 功率控制
5.15.1 功率控制準則
5.15.2 功率控制的步長
5.15.3 動態(tài)范圍的要求
5.15.4 功率控制命令的速率
5.15.5 功率控制和多用戶檢測
5.16 接入允許和負荷控制
5.16.1 負荷因子
5.16.2 接入允許控制的原理
5.16.3 負荷控制的原理
參考文獻
第6章 WCDMA
6.1 概述
6.2 WCDMA規(guī)范
6.3 協議結構
6.3.1 邏輯信道
6.3.2 傳輸信道
6.4 物理信道
6.4.1 上行物理信道
6.4.2 下行鏈路物理信道
6.5 多速率用戶數據傳輸
6.5.1 傳輸格式檢測
6.5.2 信道編碼
6.6 擴頻和調制
6.6.1 上行鏈路擴頻
6.6.2 下行鏈路擴頻
6.6.3 調制
6.7 發(fā)射分集
6.8 空中接口過程
6.8.1 小區(qū)搜索
6.8.2 切換
6.8.3 功率控制
6.8.4 上行鏈路同步傳輸方式
6.8.5 分組數據
6.9 WCDMA的進展--RELEASE 2000及后續(xù)
參考文獻
第7章 WCDMA時分雙工
7.1 概述
7.2 TDD概念
7.2.1 不對稱業(yè)務
7.2.2 上. 下行鏈路的相互對應信道
7.2.3 干擾問題
7.3 WCDMA TDD規(guī)范
7.4 WCDMA TDD系統描述
7.4.1 傳輸信道
7.4.2 物理信道
7.4.3 專用物理信道(DPCH)
7.4.4 突發(fā)類型
7.4.5 公共物理信道
7.4.6 傳輸信道到物理信道的映射
7.4.7 功率控制
7.4.8 切換
7.4.9 動態(tài)信道分配
7.4.10 聯合檢測
參考文獻
第8章 cdma2000
8.1 概述
8.2 cdma2000 規(guī)范
8.3 cdma2000系統描述
8.3.1 物理信道
8.3.2 擴頻
8.3.3 多速率
8.3.4 分組數據
8.3.5 切換
8.3.6 發(fā)射分集
8.4 cdma2000 1x的改進
8.4.1 1xEV-DO
8.4.2 1xEV-DV
參考文獻
第9章 性能分析
9.1 概述
9.2 分集技術
9.2.1 多徑分集增益
9.2.2 不同無線環(huán)境下的多徑分集
9.2.3 天線分集
9.2.4 極化分集
9.2.5 宏分集
9.2.6 時間分集
9.3 WCDMA仿真器
9.3.1 鏈路級仿真
9.3.2 系統級仿真
9.3.3 仿真參數
9.4 快速功率控制
9.4.1 快速功率控制對Eb/N0的影響
9.4.2 上行鏈路快速功率控制的小區(qū)間干擾
9.4.3 非理想的功率控制導致容量下降
9.5 頻譜效率
9.5.1 WCDMA上行鏈路的鏈路級性能
9.5.2 WCDMA上行鏈路的頻譜效率
9.5.3 WCDMA下行鏈路的鏈路級性能
9.5.4 WCDMA下行鏈路的頻譜效率
9.5.5 上行鏈路和下行鏈路頻譜效率的比較
9.6 覆蓋
9.6.1 覆蓋范圍計算
9.6.2 無負載和有負載網絡的覆蓋范圍
9.6.3 負載網絡中基站采用MUD的覆蓋范圍擴展
9.6.4 利用基站MUD節(jié)約移動臺發(fā)射功率
9.6.5 用戶比特率對覆蓋范圍的影響
9.7 總結
參考文獻
第10章 分層的小區(qū)結構
10.1 概述
10.2 非線性功率放大器
10.2.1 功率放大器特性
10.2.2 功率放大器效率
10.3 同一頻率的微小區(qū)和宏小區(qū)
10.4 不同頻率的微小區(qū)和宏小區(qū)
10.4.1 鄰信道干擾和鏈路級性能
10.4.2 HCS網絡的系統級仿真
10.4.3 頻譜效率結果
參考文獻
第11章 技術實現
11.1 概述
11.2 優(yōu)化標準
11.2.1 功耗. 成本和尺寸
11.2.2 評估方法
11.3 模塊化考慮
11.4 基帶部分
11.4.1 基帶接收機
11.4.2 基帶發(fā)射機
11.5 RF部分
11.5.1 線性和功耗的考慮
11.5.2 接收機結構
11.5.3 發(fā)射機結構
11.6 軟件無線電
11.7 典型的WCDMA移動終端的結構
11.8 多模終端
11.8.1 非擴頻系統和擴頻系統
11.8.2 時隙系統和連續(xù)系統
11.8.3 FDD系統和TDD系統
參考文獻
第12章 網絡規(guī)劃
12.1 概述
12.2 業(yè)務量強度
12.3 性能
12.4 無線網絡規(guī)劃過程
12.4.1 準備階段
12.4.2 小區(qū)估算
12.4.3 詳細的網絡規(guī)劃
12.5 CDMA中微小區(qū)網絡規(guī)劃
12.5.1 拐角效應
12.5.2 同一頻率的微小區(qū)和宏小區(qū)
12.6 室內規(guī)劃
12.7 扇形分區(qū)和智能天線
12.8 網絡計算
12.8.1 BTS信道單元規(guī)劃
12.8.2 BSC和交換機數目. HLR和VLR信令業(yè)務量
12.8.3 傳輸容量
12.8.4 傳輸網絡優(yōu)化
12.9 共存
12.9.1 互調(IM)
12.9.2 保護頻段和保護帶
12.10 頻率共享
參考文獻
第13章 IP基本概念
13.1 概述
13.2 IP基礎
13.3 擁塞控制
13.4 IP路由協議
13.5 IPv4與IPv6
13.6 IP和服務質量
13.7 無線網絡中IP的發(fā)展
13.8 Internet電話
13.8.1 H.323
13.8.2 SIP
13.9 TCP/IP的安全性
13.10 IETF的標準化
13.11 結論
參考文獻
第14章 網絡結構
14.1 概述
14.2 基本技術
14.2.1 異步轉移模式
14.2.2 7號信令
14.2.3 移動應用協議
14.3 GSM/GPRS網絡
14.3.1 參考結構
14.3.2 協議棧
14.4 3GPP網絡
14.4.1 系統結構
14.4.2 接口和協議
14.5 IS-41/IS-95網絡結構
14.5.1 IS-41/IS-95標準
14.5.2 參考結構
14.5.3 協議棧
14.5.4 IS-41/IS-95向第三代演進
14.6 全IP網絡
14.6.1 發(fā)展全IP網絡的推動力
14.6.2 全IP網絡的發(fā)展目標
14.6.3 全IP結構
14.6.4 全IP網絡中的無線問題
參考文獻
第15章 標準化
15.1 概述
15.2 標準化體系和工業(yè)利益群
15.2.1 3GPP
15.2.2 3GPP2
15.2.3 歐洲
15.2.4 美國
15.2.5 日本
15.2.6 韓國
15.2.7 中國
15.2.8 與全IP相關的組織
15.2.9 ITU
15.3 準則
15.3.1 UMTS頻譜認證
參考文獻
第16章 未來方向
16.1 概述
16.2 技術前景
16.2.1 蜂窩無線接入的進展
16.2.2 無線局域網
16.2.3 藍牙(Bluetooth)
16.2.4 衛(wèi)星
16.3 可用的技術
16.4 市場考慮
16.5 發(fā)展模式
16.6 無線時代
16.7 總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