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 言
1. 1 第三代系統(tǒng)中的WCDMA
1. 2 第三代系統(tǒng)的空中接口和頻譜分配
1. 3 第三代系統(tǒng)的時間表
1. 4 WCDMA與第二代空中接口的區(qū)別
1. 5 核心網和業(yè)務
參考文獻
第2章 UMTS業(yè)務和應用
2. 1 引言
2. 2 UMTS承載業(yè)務
2. 3 UMTSQoS類型
2. 3. 1 會話類型業(yè)務
2. 3. 2 流類型
2. 3. 3 交互類型
2. 3. 4 后臺類型
2. 4 不同終端類型的業(yè)務能力
2. 5 WCDMA的定位業(yè)務
2. 5. 1 定位業(yè)務
2. 5. 2 基于小區(qū)覆蓋的定位計算
2. 5. 3 觀測到達時間差(OTDOA)
2. 5. 4 GPS輔助定位法
2. 6 小結
參考文獻
第3章 WCDMA導論
3. 1 引言
3. 2 WCDMA主要參數概括
3. 3 擴頻和解擴
3. 4 多徑無線信道和Rake接收
3. 5 功率控制
3. 6 更軟切換和軟切換
參考文獻
第4章 WCDMA的產生背景及標準化
4. 1 引言
4. 2 歐洲的背景情況
4. 2. 1 寬帶CDMA
4. 2. 2 寬帶TDMA
4. 2. 3 寬帶TDMA/CDMA
4. 2. 4 OFDMA
4. 2. 5 ODMA
4. 2. 6 ETSI的選擇
4. 3 日本的背景情況
4. 4 韓國的背景情況
4. 5 美國的背景情況
4. 5. 1 W-CDMAN/A
4. 5. 2 UWC-136
4. 5. 3 cdma2000
4. 5. 4 TR46. 1
4. 5. 5 WP-CDMA
4. 6 3 GPP的建立
4. 7 3 GPP2的建立
4. 8 協(xié)調一致階段
4. 9 ITU中的IMT2000進程
4. 10 3GPPRelease99發(fā)布版之后的工作
參考文獻
第5章 無線接入網體系結構
5. 1 系統(tǒng)結構
5. 2 UTRAN結構
5. 2. 1 無線網絡控制器
5. 2. 2 NodeB(基站)
5. 3 UTRAN地面接口的通用協(xié)議模型
5. 3. 1 概述
5. 3. 2 水平層
5. 3. 3 垂直平面
5. 4 Iu UTRAN-CN的接口
5. 4. 1 IuCS的協(xié)議結構
5. 4. 2 IuPS協(xié)議結構
5. 4. 3 RANAP協(xié)議
5. 4. 4 Iu用戶平面
5. 4. 5 IuBC的協(xié)議結構和SABP
5. 5 UTRAN內部接口
5. 5. 1 RNC-RNC接口(Iur接口)和RNSAP信令
5. 5. 2 RNC-NOdeB接口和NBAP信令
5. 6 UTRAN的改進和演化
5. 6. 1 UTRAN中的IP傳輸
5. 6. 2 Iuflex
5. 6. 3獨立SMLC和IuPC接口
5. 6. 4 GERAN和UTRAN之間跨網工作以及Iur-g接口
5. 6. 5 全IPRAN的概念
5. 7 UMTS核心網結構和進化
5. 7. 1 Release99核心網的網絡元素
5. 7. 2 Release5核心網和IP多媒體子系統(tǒng)
參考文獻
第6章 物理層
6. 1 引言
6. 2 傳輸信道及其到物理信道的映射
6. 2. 1 專用傳輸信道
6. 2. 2 公共傳輸信道
6. 2. 3 傳輸信道到物理信道的映射
6. 2. 4 傳輸信道的幀結構
6. 3 擴頻與調制
6. 3. 1 擾碼
6. 3. 2 信道化碼
6. 3. 3 上行鏈路擴頻與調制
6. 3. 4 下行鏈路擴頻與調制
6. 3. 5 發(fā)射機特性
6. 4 用戶數據傳輸
6. 4. 1 上行鏈路專用信道
6. 4. 2 上行鏈路復用
6. 4. 3 隨機接入信道的用戶數據傳輸
6. 4. 4 上行鏈路公共分組信道
6. 4. 5 下行鏈路專用信道
6. 4. 6 下行鏈路復用
6. 4. 7 下行鏈路共享信道
6. 4. 8 用于數據傳輸的前向接入信道
6. 4. 9 用戶數據的信道編碼
6. 4. 10 TFCI信息的編碼
6. 5 信令
6. 5. 1 公共導頻信道(CPICH)
6. 5. 2 同步信道(SCH)
6. 5. 3 主公共控制物理信道(主CCPCH)
6. 5. 4 輔公共控制物理信道(輔CCPCH)
6. 5. 5 用于信令傳輸的隨機接入信道(RACH)
6. 5. 6 捕獲指示信道(AICH)
6. 5. 7 尋呼指示信道(PICH)
6. 5. 8 用于CPCH接入過程的物理信道
6. 6 物理層過程
6. 6. 1 快速閉環(huán)功率控制過程
6. 6. 2 開環(huán)功率控制
6. 6. 3 尋呼過程
6. 6. 4 RACH過程
6. 6. 5 CPCH操作
6. 6. 6 小區(qū)搜索過程
6. 6. 7 發(fā)射分集過程
6. 6. 8 切換測量過程
6. 6. 9 壓縮模式的測量過程
6. 6. 10 其他測量
6. 6. 11 使用自適應天線的操作
6. 6. 12 小區(qū)選擇發(fā)射分集
6. 7 終端無線接入能力
參考文獻
第7章 無線接口協(xié)議
7. 1 引言
7. 2 無線接口協(xié)議結構
7. 3 媒體接入控制協(xié)議
7. 3. 1 MAC層結構
7. 3. 2 MAC層功能
7. 3. 3 邏輯信道
7. 3. 4 邏輯信道和傳輸信道之間的映射
7. 3. 5 MAC層的數據處理實例
7. 4 無線鏈路控制協(xié)議
7. 4. 1 RLC層結構
7. 4. 2 RLC層功能
7. 4. 3 RLC層的數據處理實例
7. 5 分組數據匯聚協(xié)議
7. 5. 1 PDCP層結構
7. 5. 2 PDCP層功能
7. 6 廣播/組播控制協(xié)議
7. 6. 1 BMC層結構
7. 6. 2 BMC功能
7. 7 無線資源控制協(xié)議
7. 7. 1 RRC層的邏輯結構
7. 7. 2 RRC層業(yè)務狀態(tài)
7. 7. 3 RRC功能和信令過程
參考文獻
第8章 無線網絡規(guī)劃
8. 1 引言
8. 2 初始布局
8. 2. 1 無線鏈路預算
8. 2. 2 負荷因子
8. 2. 3 負荷因子計算舉例
8. 2. 4 擴容的途徑
8. 2. 5 每平方千米的容量
8. 2. 6 軟容量
8. 2. 7 網絡共享
8. 3 容量和覆蓋的規(guī)劃以及優(yōu)化
8. 3. 1 迭代容量和覆蓋預測
8. 3. 2 規(guī)劃工具
8. 3. 3 個案研究
8. 3. 4 網絡優(yōu)化
8. 4 GSM共同規(guī)劃
8. 5 運營商間干擾
8. 5. 1 簡介
8. 5. 2 上行鏈路對比下行鏈路的影響
8. 5. 3 本地下行鏈路的干擾計算
8. 5. 4 平均下行鏈路干擾
8. 5. 5 路徑損耗的測量
8. 5. 6 避免鄰道干擾的方法
8. 6 WCDMA1900
8. 6. 1 簡介
8. 6. 2 WCDMA1900和WCDMA2100的差別
8. 6. 3 在單獨的5MHz頻段塊上的WCDMAl900
參考文獻
第9章 無線資源管理
9. 1 基于干擾的無線資源管理
9. 2 功率控制
9. 2. 1 快速功率控制
9. 2. 2 外環(huán)功率控制
9. 3 切換
9. 3. 1 頻率內切換
9. 3. 2 WCDMA和GSM系統(tǒng)間的切換
9. 3. 3 WCDMA內的頻率間切換
9. 3. 4 切換總結
9. 4 空中接口負載的測量
9. 4. 1 上行鏈路負載
9. 4. 2 下行鏈路負載
9. 5 接納控制
9. 5. 1 接納控制的原理
9. 5. 2 基于寬帶功率的接納控制策略
9. 5. 3 基于吞吐量的接納控制策略
9. 6 負載控制(擁塞控制)
參考文獻
第10章 分組調度
10. 1 WCDMA中的分組數據協(xié)議
10. 2 WCDMA分組調度簡介
10. 3 分組數據的傳輸信道
10. 3. 1 公共信道
10. 3. 2 專用信道
10. 3. 3 共享信道
10. 3. 4 公共分組信道
10. 3. 5 信道類型選擇
10. 4 分組調度算法
10. 4. 1 優(yōu)先級
10. 4. 2 調度算法
10. 5 分組調度器和其他RRM算法的關系
10. 5. 1 分組調度器與切換控制
10. 5. 2 分組調度器與負載控制(擁塞控制)
10. 5. 3 分組調度器與接納控制
10. 6 分組數據容量
10. 6. 1 鏈路級性能
10. 6. 2 系統(tǒng)級性能
參考文獻
第11章 高速下行鏈路分組接入
11. 1 Release99WCDMA下行鏈路分組數據的容量
11. 2 HSDPA概念
11. 3 HSDPA對無線接入網絡體系結構的影響
11. 4 Release4 HSDPA可行性研究階段
11. 5 HSDPA物理層結構
11. 5. 1 高速下行鏈路共享信道(HS-DSCH)
11. 5. 2 高速共享控制信道(HS-SCCH)
11. 5. 3 上行鏈路高速專用物理控制信道(HS-DPCCH)
11. 5. 4 HSDPA物理層的工作過程
11. 6 HSDPA終端性能
11. 7 HSDPA性能
11. 7. 1 影響HSDPA性能的因素
11. 7. 2 HSDPA的理論數據速率
11. 7. 3 HSDPA的譜效率. 碼效率和動態(tài)范圍
11. 7. 4 小區(qū)吞吐量和覆蓋
11. 7. 5 延時和QoS
11. 8 終端接收機方面
11. 9 Release 5以后的演進
11. 9. 1 多收發(fā)天線技術
11. 9. 2 快速小區(qū)選擇(PCS)
11. 10 小結
第12章 物理層性能
12. 1 引言
12. 2 覆蓋
12. 2. 1 上行鏈路覆蓋
12. 2. 2 隨機接入信道覆蓋
12. 2. 3 下行鏈路覆蓋
12. 2. 4 覆蓋的改善
12. 3 容量
12. 3. 1 下行鏈路的正交碼
12. 3. 2 下行鏈路發(fā)射分集
12. 3. 3 話音容量
12. 3. 4 提高容量的方法
12. 4 高比特速率
12. 4. 1 路徑間干擾
12. 4. 2 多徑分集增益
12. 4. 3 高比特速率的可行性
12. 5 3 GPP的性能要求
12. 5. 1 Eb/No性能
12. 5. 2 RF噪聲系數
12. 6 性能增強
12. 6. 1 天線解決方案
12. 6. 2 多用戶檢測
參考文獻
第13章 UTRA TDD模式
13. 1 引言
13. 2 UTRATDD物理層
13. 2. 1 傳輸信道和物理信道
13. 2. 2 調制和擴頻
13. 2. 3 物理信道結構. 時隙和幀格式
13. 2. 4 UTRATDD物理層過程
13. 3 UTRATDD干擾估計
13. 3. 1 TDD-TDD干擾
13. 3. 2 TDD和FDD共存
13. 3. 3 沒有TDD執(zhí)照的運營
13. 3. 4 關于UTRATDD干擾的結論
13. 4 低碼片速率TDD
13. 5 小結
參考文獻
14章 cdma2000
14. 1 引言
14. 2 邏輯信道
14. 3 多載波模式的擴頻和調制
14. 3. 1 上行鏈路擴頻和調制
14. 3. 2 下行鏈路擴頻和調制
14. 4 用戶數據傳輸
14. 4. 1 上行鏈路數據傳輸
14. 4. 2 下行鏈路數據傳輸
14. 4. 3 用戶數據的信道編碼
14. 5 信令
14. 5. 1 導頻信道
14. 5. 2 同步信道
14. 5. 3 廣播信道
14. 5. 4 快速尋呼信道
14. 5. 5 公共功率控制信道
14. 5. 6 公共和專用控制信道,
14. 5. 7 用于信令傳輸的隨機接入信道(RACH)
14. 6 物理層過程
14. 6. 1 功率控制過程
14. 6. 2 小區(qū)搜索過程
14. 6. 3 隨機接入過程
14. 6. 4 切換測量過程
參考文獻
縮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