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0. 1 本書的目的
0. 1. 1 通信網絡技術的動詞
0. 1. 2 美國與日本的比較
0. 1. 3 本書的目的與使用對象
0. 2 標準化機構
0. 2. 1 ITU-T
0. 2. 2 IEEE802
0. 2. 3 ANSI X3
0. 2. 4 ANSI T1
0. 2. 5 ISO
0. 2. 6 IETF
0. 2. 7 其他
第1章 數(shù)據的種類與特性
1. 1 語音數(shù)據的特性
1. 1. 1 何謂實時性
1. 1. 2 電話語音的編碼與傳輸
1. 1. 3 電話語音傳輸?shù)膶崟r處理
1. 1. 4 語音的壓縮
1. 1. 5 靜音檢測
1. 2 圖像數(shù)據的特性
1. 2. 1 靜止圖像數(shù)據
1. 2. 2 靜止圖像數(shù)據的壓縮
1. 2. 3 運動圖像的壓縮
1. 3 編碼數(shù)據的傳輸特性
1. 3. 1 電子郵件
1. 3. 2 文件傳輸
1. 3. 3 數(shù)據庫訪問
1. 3. 4 控制系統(tǒng)
1. 3. 5 編碼數(shù)據的共性
1. 4 數(shù)據傳輸?shù)木C合研討
1. 4. 1 通過多媒體化的數(shù)據的融合
1. 4. 2 多媒體數(shù)據的傳輸
第2章 數(shù)據傳輸?shù)幕A技術
2. 1 異步通信與同步通信
2. 1. 1 異步通信
2. 1. 2 同步通信
2. 2 時鐘恢復
2. 3 傳輸通道的編碼
2. 3. 1 傳輸通道的編碼與時鐘再生
2. 3. 2 傳輸通道編碼的實例及其效果
2. 4 網絡的層次模型
2. 4. 1 網絡體系結構的歷史
2. 4. 2 協(xié)議與業(yè)務
2. 4. 3 各層的意義
2. 5 循環(huán)冗余碼校驗 CRC
2. 5. 1 利用CRC的猝發(fā)出錯校驗方法
2. 5. 2 CRC的特征
2. 5. 3 偽隨機碼
第3章 同步傳輸模式
3. 1 何謂同步傳輸模式 STM
3. 1. 1 同步傳輸模式的應用
3. 1. 2 同步傳輸模式的特征
3. 1. 3 同步傳輸模式的實例
3. 1. 4 同步傳輸模式的規(guī)格
3. 2 STM多路復用技術
3. 2. 1 1.544Mbit/s接口
3. 2. 2 ISDN基本接口
3. 2. 3 多路復用裝置示例
3. 3 STM交換技術
3. 3. 1 STM交換機
3. 3. 2 呼叫控制
3. 3. 3 擁塞控制
3. 4 與OSI參考模型的關系
3. 5 網絡同步
3. 6 同步傳輸模式與電路交換
第4章 分組傳輸
4. 1 何謂分組傳輸
4. 1. 1 何謂分組傳輸
4. 1. 2 存儲轉發(fā)
4. 1. 3 校驗功能
4. 1. 4 分組多路復用
4. 2 以太網
4. 2. 1 以太網概要
4. 2. 2 MAC子層
4. 2. 3 物理層
4. 2. 4 網橋
4. 2. 5 以太網交換機
4. 2. 6 快速以太網
4. 2. 7 與其他局域網的比較
4. 3 網絡層與傳輸層
4. 3. 1 網絡層與IP
4. 3. 2 傳輸層與TCP
4. 3. 3 STM上的分組傳輸
4. 4 分組傳輸模式小結
第5章 ATM
5. 1 何謂ATM
5. 1. 1 與STM及分組傳輸在技術上的比較
5. 1. 2 ATM概要
5. 1. 3 ATM交換機的概要
5. 2 ATM與流量
5. 2. 1 基本的思路
5. 2. 2 CBR
5. 2. 3 VBR
5. 2. 4 ABR與UBR
5. 3 AAL的作用
5. 3. 1 分組傳輸?shù)膶崿F(xiàn)
5. 3. 2 STM的實現(xiàn)
5. 4 信令
5. 5 ATM的應用與效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