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研究對象是高昌國。在著手這項研究之前,有必要對研究范圍從縱橫兩個方面作一個界定。公元五世紀下半葉,來自河隴的漢族移民在今天的新疆吐魯番盆地建立割據(jù)小王國,史稱高昌國,至640年為唐太宗所滅,高昌國歷經一個半世紀。考慮到高昌國主體民族是從西晉末年以來,主要是北涼時期(397-439年)自河西隴右遷徙而來;國滅之后,高昌的政制、經濟和文化的影響遠未隨即中止,故本書的時代斷限上至五世紀初,下迄七世紀末葉,大致相當于中國歷史上的東晉十六國后期至唐朝初年。這是需要說明的一點。其次,雖然高昌國是一個深處亞洲腹地的綠洲小國,地理環(huán)境十分封閉,但它的歷史卻是在一個廣闊的種族和文化背景之下展開的,我們用了一個不短的副標題,希望能夠把這部分內容包容進去,這是需要說明的又一點。作者想重申的是,如果把《高昌國》作為一部社會史來讀,它并不是一部系統(tǒng)的高昌國的社會史,盡管作者在篇章結構的設置上盡可能地把社會史相關的內容包容進去,但更多的則是從作者所關注的問題出發(fā),以作者認為需要深入研究探討的課題為重點,而較少從系統(tǒng)的社會史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出于上述原因,本書對高昌社會史上的一些基本問題或許不曾涉及,卻又將文化史范疇的內容“拉”進來,說到《高昌國》的歸屬,作者有一種無家可歸的無奈。好在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能為高昌史的研究作一些基礎性的工作,同時為制定西北邊疆政治、經濟和文化政策,發(fā)展西部經濟和文化事業(yè)提供一些有益的歷史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