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政府來說,擇校是他們發(fā)現校際差距、均衡教育資源的市場參考。解決擇校問題的根本途徑在于教育資源均衡化,而不是本末倒置的“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面對見仁見智并將身體力行的擇校,家長更應考慮的是:究竟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還是不輸在“終點線”上!理性擇校,已經成為家長及學生的當然選擇。優(yōu)質教育從來就是一種稀缺資源,實現教育機會均等也是古往今來教育家們的共同理想。從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興辦私學的孔子提出“有教無類”,表達“人不分貴賤都有平等受教育權”的主張,到西方柏拉圖最早提出實施初等義務教育、亞里士多德提出用法律落實教育權利,無?恢っ髁蘇庖壞???教育不是萬能的,但是不接受教育是萬萬不能的,甚至沒有機會接受優(yōu)質教育也會令人抱憾終生!孩子是祖國的花朵、家族的希望。往大里說,教育是實現社會公平、富國強民的最有效工具;往小里說,接受教育是改變人生道路、提高生存競爭力的最佳途徑。然而,孩子真的能沿著“總設計師”畫的軌跡前行嗎?!望子成龍使擇?,F象愈演愈烈。社會各界對擇校抨擊頗多,卻又無可奈何。擇校,直接造成了校際之間的不公平競爭,加重了學生的精神負擔和家長的經濟壓力,導致了一系列腐敗現象的產生。即使是就近入學、電腦派位、特長內招,也沒有從根本上消除遭人詬病的權學交易、錢學交易,更偏離了素質教育的初衷。對于學生和家長來說,擇校是他們的一項正當權利。只要校際之間的辦學水平有差距,擇?,F象就會長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