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先生學貫中西,著作甚豐,其中的散文、隨筆更是精華。他結合外國娓語式散文和中國明清之際性靈作品的長處,加上林先生本人的天賦氣質,使他的文章顯示出主人情、通靈性、富幽默的特色。該書于1937年在美國出版,次年便居美國暢銷書排行榜首達52周,且接連再版四十余次,并為十余種文字所翻譯。林語堂在該書中將曠懷達觀,陶情遣興的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東方情調予以充分的傳達,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個可供仿效的生活最高典型的模式。林語堂(1895-1976)福建龍溪人。原名和樂,后改玉堂,又改語堂。1912年入上海圣約翰大學,畢業(yè)后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后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chuàng)辦《人間世》,1935年創(chuàng)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云》、《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chuàng)辦《天風》雜志。1966年定居臺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在香港逝世。本書是一種私人的供狀,供認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經驗、我不想發(fā)表客觀意見,也不想創(chuàng)立不朽真理。我實在瞧不起自許的客觀哲學;我只想表現我個人的觀點。我本想題這書的名字為“抒情哲學”,用抒情一詞說明這里面所講的是一些私人的觀念。但是這個書名似乎太美,我不敢用,我恐怕目標定得太高,即難于滿足讀者的期望,況且我的主旨是實事求是的散文。所以用現在的書名較易維持水準,且較自然。讓我和草木為友,和土壤相親,我便已覺得心意滿足。我的靈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動,覺得很快樂。當一個人悠閑陶醉于土地上時,他的心靈似乎那么輕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實上,他那六尺之軀,何嘗離開土壤一寸一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