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搞建筑設計檔案管理的,干這一行已有幾十年。由于職業(yè)關系,我與上海建筑有緣。新上海建筑的許多建筑設計檔案,我都經手整理過,有的甚至可以說了如指掌,但是對老上海建筑不甚了解。 早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上海的國際飯店、和平飯店,先施等四大百貨公司,以及其他高樓大廈,上海人以此為榮,外地人拍手稱好。但是,知道老上海建筑詳情的人不多,那時的書籍也少。記得,我在圖書館里找了半天,有一本講述老上海建筑的,名叫《舊上海的故事》,還是一本少年兒童讀物。 “文革”結束后,正常的學術活動終于可以進行了,我跟著我們設計院章明總建筑師編纂《上海近代建筑史稿》,原來我渴望了解的情況在這里找到了切入點。近二十多年來,我一直關注著上海近代建筑的情況,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調查、踏勘和考證研究,逐步積累了許多上海近代建筑的歷史資料。從這些資料中,我越來越體會到老上海建筑是上海珍貴的歷史遺產,風格各異、千姿百態(tài)的老建筑匯集了當時的經濟、政治、科學、文化等等諸多因素,是歷史的見證。 改革開放后,反映上海老建筑的書籍陸續(xù)出版。我有幸應同濟大學出版社之約,與老友薛順生一起編著《上海老建筑叢書》。我們將老上海的民居、洋房、寺院、教堂、洋行、銀行、戲院、學校、醫(yī)院、工廠等各方面建筑幾乎都包羅在叢書的五個分冊內?,F在,書稿已全部完成,五個分冊已出版,作為與建筑有緣的我,終于可以告慰自己,我為上海老建筑的保護盡了一份力。 喜悅之余,總覺得有點遺憾。我們?yōu)榻ㄖ锪⒘藗鳎菭I造者和設計者這些建筑行業(yè)內的人還是默默無聞。對這些上海開埠以來曾為建設大上海作出過貢獻的人寫一本書是我的宿愿,但是難度很大。許多老人已經離開了人世,歷史資料又貧乏。我拿起筆,又放下,最后我還是鼓起勇氣,硬著頭皮攻克這個難題。 上海的繁榮,離不開近代城市建設打下的基礎。上海近代的優(yōu)秀建筑,值得保護;為建設大上海付出智慧和辛勞的建筑工人和建筑師,同樣值得可歌可泣。本人竭盡全力編著這本書,僅表示對他們的敬意。 本書對這方面專題初次嘗試,拋磚引玉,希望能引起社會各方面關注,挖掘材料,充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