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工業(yè)技術無線電電子學、電信技術光網(wǎng)絡(上卷 光纖通信技術與系統(tǒng))

光網(wǎng)絡(上卷 光纖通信技術與系統(tǒng))

光網(wǎng)絡(上卷 光纖通信技術與系統(tǒng))

定 價:¥29.00

作 者: (美)Rajiv Ramaswami,(美)Kumar N.Sivarajan著;樂孜純譯
出版社: 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叢編項: 電子與電氣工程叢書
標 簽: 電信設備

ISBN: 9787111142287 出版時間: 2004-09-01 包裝: 平裝
開本: 26cm 頁數(shù): 360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本書英文版原書是關于光通信網(wǎng)絡技術方面的權威著作,詳細地描述了網(wǎng)絡中的單元以及傳輸技術,并且強調了網(wǎng)絡評估、配備以及光學方案等一些實際的組網(wǎng)問題。中文版分成《光網(wǎng)絡》(上卷:光纖通信技術與系統(tǒng))和《光網(wǎng)絡》(下卷:組網(wǎng)技術分析)。上卷主要講述光網(wǎng)絡元器件和傳輸技術,下卷主要介紹光網(wǎng)絡的構造、控制和管理技術。本書不僅適合作為相關專業(yè)的教材,對專業(yè)人員也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這本書不僅全面地涵蓋了光通信的物理和應用方面的內容,也探討了與新興的智能光網(wǎng)絡相關的技術。應該是本領域專業(yè)人士必讀的書籍。::DeshDeshpande,Sycamore網(wǎng)絡公司主席本書對光通信領域中的技術人員極為有用,可幫助他們理解相關的科學知識并在光網(wǎng)絡中加以應用。::MikePerusse,Qwest公司,工程和技術部資深副總裁RajivRamaswami是光學技術方面最好的導師,這本書以最清晰的、科學的以及啟發(fā)式的方法對目前最新的波分復用技術進行了描述。::GeorgeGilder,GilderTechniqueReport主編,Telecosm的作者本書是光網(wǎng)絡技術方面的權威著作。它由本領域兩位知名專家撰寫,詳細地描述了網(wǎng)絡中的單元以及傳輸技術,并且強調了影響網(wǎng)絡組織和構建的網(wǎng)絡評估、配備以及光學方案等一些實際的組網(wǎng)問題。涉及了網(wǎng)絡結構、控制和管理方面的所有難以獲得的信息,并且包括影響網(wǎng)絡規(guī)劃到?jīng)Q策、實施、維護的每一個步驟的通信方面的問題。本書中文版由《光網(wǎng)絡上卷:光纖通信技術與系統(tǒng)》與《光網(wǎng)絡下卷:組網(wǎng)技術分析》組成。分別對應原書的“技術篇”(包括第1章)和“網(wǎng)絡篇”。本書的特點:集中于實際的、組網(wǎng)方面的問題:包括目前可用的光學方案的每一方面。詳細地描述了在理解和評估各種技術時,所需要掌握的傳輸和網(wǎng)絡單元方面的內容。提供了新的以及擴展的內容,包括信號傳播、激光器以及光學交換技術、網(wǎng)絡設計、傳輸、設計操作于WDM之上的IP網(wǎng)、波長路由選擇、光學標準等。

作者簡介

  RajivRamaswami現(xiàn)在是思科光網(wǎng)絡集團的CTO。他從1988年開始,一直在IBM研究院,Tellabs、北電網(wǎng)絡以及Xros等處致力于光網(wǎng)絡方面的工作,他是IEEE的會員,并且獲得了IEEEW.R.G.Baker和W.R.Bennett論文獎,也曾獲得了IBM的杰出創(chuàng)新獎。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電子工程和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KumarN.Sivarajan是一家在印度班加羅爾創(chuàng)建的光網(wǎng)絡公司——Tejas網(wǎng)絡公司的創(chuàng)辦人以及CTO。十年來,他一直致力于光學通信,無線通信,ATM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方面的研究工作,他曾就職于IBM研究院和印度科學研究院。譯者簡介:樂孜純,1965年生,教授,現(xiàn)任浙江工業(yè)大學光纖通信與信息工程研究所所長。1987年畢業(yè)于浙江大學光儀系光儀專業(yè),獲工學學士學位,1997年畢業(yè)于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獲理學博士學位。1997年至1999年就讀吉林大學物理學博士后流動牛津大學、韓國全南國立大學、德國比勒菲爾德大學工作。先后參加歐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項目、國家重點實驗室項目等十余項科研課題。近5年來,作為第一作者發(fā)表學術論文三十多篇,申請發(fā)明專利4項。

圖書目錄

第1章 光網(wǎng)絡概述
1. 1 電信網(wǎng)絡結構
1. 2 服務. 線路交換和包交換
1. 3 光網(wǎng)絡
1. 3. 1 復用技術
1. 3. 2 第二代光網(wǎng)絡
1. 4 光學層
1. 5 網(wǎng)絡透明性和全光網(wǎng)絡
1. 6 光學包交換
1. 7 傳輸系統(tǒng)的基本概念
1. 7. 1 波長. 頻率和信道間隔
1. 7. 2 波長標準
1. 7. 3 光功率和損耗
1. 8 網(wǎng)絡進化
1. 8. 1 光纖通信初期--多模光纖
1. 8. 2 單模光纖
1. 8. 3 光放大器和波分復用
1. 8. 4 從傳輸鏈路到網(wǎng)絡
小結
輔助閱讀材料
參考文獻
第2章 信號在光纖中的傳輸
2. 1 光纖中的光傳播
2. 1. 1 幾何光學理論
2. 1. 2 電磁場理論
2. 2 損耗和帶寬
2. 3 色散射
2. 3. 1 啁啾高斯脈沖
2. 3. 2 色散控制
2. 4 非線性效應
2. 4. 1 有效長度和面積
2. 4. 2 受激布里淵散射
2. 4. 3 受激喇曼散射
2. 4. 4 非線性介質中信號的傳播
2. 4. 5 自相位調制
2. 4. 6 高斯脈沖的自相位調制感應啁啾
2. 4. 7 交叉相位調制
2. 4. 8 四波混頻
2. 4. 9 新型光纖
2. 5 光孤子
小結
輔助閱讀材料
習題
參考文獻
第3章 光網(wǎng)絡中的元器件
3. 1 耦合器
3. 1. 1 耦合器的工作原理
3. 1. 2 能量守恒
3. 2 隔離器和環(huán)形器
3. 3 復用器和濾波器
3. 3. 1 光柵
3. 3. 2 衍射圖形
3. 3. 3 Bragg光柵
3. 3. 4 光纖光柵
3. 3. 5 F-P濾波器
3. 3. 6 多層介質薄膜濾波器
3. 3. 7 馬赫-曾德爾干涉儀
3. 3. 8 陣列波導光柵 AWG
3. 3. 9 聲光可調諧濾波器 AOTF
3. 3. 10 高信道數(shù)的復用器結構
3. 4 光放大器
3. 4. 1 受激輻射
3. 4. 2 自發(fā)輻射
3. 4. 3 摻鉺光纖放大器
3. 4. 4 喇曼放大器
3. 4. 5 半導體光放大器
3. 4. 6 SOA中的串擾
3. 5 發(fā)射機
3. 5. 1 激光器
3. 5. 2 發(fā)光二極管
3. 5. 3 調諧激光器
3. 5. 4 直接調制和外部調制
3. 5. 5 喇曼放大器的泵浦光源
3. 6 檢測器
3. 6. 1 光檢測器
3. 6. 2 前端放大器
3. 7 開關
3. 7. 1 大型光開關
3. 7. 2 光開關技術
3. 7. 3 大型電子開關
3. 8 波長轉換器
3. 8. 1 光電子技術
3. 8. 2 光學選通
3. 8. 3 干涉儀技術
3. 8. 4 波混合
小結
輔助閱讀材料
習題
參考文獻
第4章 調制和解調
4. 1 調制
4. 2 副載波調制及復用
4. 2. 1 限幅和互調制產(chǎn)物
4. 2. 2 副載波復用的應用
4. 3 光譜效率
4. 3. 1 光學雙二元調制
4. 3. 2 光學單邊帶調制
4. 3. 3 多級調制
4. 3. 4 光纖的容量限制
4. 4 解調
4. 4. 1 理想的接收機
4. 4. 2 實際的直接檢測接收機
4. 4. 3 前端放大器噪聲
4. 4. 4 雪崩光電二極管 APD 的噪聲
4. 4. 5 光學前置放大器
4. 4. 6 誤碼率 BER
4. 4. 7 相干檢測
4. 4. 8 時鐘恢復
4. 4. 9 均衡
4. 5 檢錯和糾錯
4. 5. 1 Reed-Solomon編碼
4. 5. 2 交錯
小結
輔助閱讀材料
習題
參考文獻
第5章 傳輸系統(tǒng)工程
5. 1 系統(tǒng)模型
5. 2 功率代價
5. 3 發(fā)射機
5. 4 接收器
5. 5 光學放大器
5. 5. 1 EDFA中的增益飽和
5. 5. 2 EDFA中的增益均衡
5. 5. 3 放大器級聯(lián)
5. 5. 4 放大器間隔代價
5. 5. 5 功率瞬變和自動增益控制
5. 5. 6 激光環(huán)
5. 6 串擾
5. 6. 1 信道內串擾
5. 6. 2 信道間串擾
5. 6. 3 網(wǎng)絡中的串擾
5. 6. 4 雙向系統(tǒng)
5. 6. 5 串擾抑制
5. 6. 6 級聯(lián)的濾波器
5. 7 色散
5. 7. 1 色散射的限制:NRZ凋制
5. 7. 2 色散射的限制:RZ調制
5. 7. 3 色散補償
5. 7. 4 偏振模色散 PMD
5. 8 光纖的非線性
5. 8. 1 在放大系統(tǒng)中的有效長度
5. 8. 2 受激布里淵散射
5. 8. 3 受激喇曼散射
5. 8. 4 四波混頻
5. 8. 5 自相位/交叉相位調制
5. 8. 6 色散射控制的作用
5. 9 波長穩(wěn)定性
5. 10 光孤子系統(tǒng)設計
5. 11 色散控制光孤子系統(tǒng)的設計
5. 12 總體設計考慮
5. 12. 1 光纖類型
5. 12. 2 發(fā)射功率和放大器間隔
5. 12. 3 色散射補償
5. 12. 4 調制
5. 12. 5 非線性
5. 12. 6 信道間的間隔和波長數(shù)目
5. 12. 7 全光網(wǎng)絡
5. 12. 8 波長規(guī)劃
5. 12. 9 透明度
小結
輔助閱讀材料
習題
參考文獻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