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改造于1956年基本完成之后,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新的偉大實踐產生了迫切的理論需求。毛澤東當時就說:“現在,我們已經進入社會主義時代,出現了一系列的新的問題,如果單有《實踐論》、《矛盾論》,不適應新的需要,寫出新的著作,開成新的理論,也是不行的。為了形成新的理論,毛澤東進行了20年的艱辛探索。但由于主客觀條件的局限,他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出現了重大失誤,并沒有完成這一歷史使命。具有“三落三起”傳奇經歷的鄧小平,勇敢地擔負起創(chuàng)造新理論的歷史重任。他把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深刻總結建國以來中國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歷史經驗和改革開放的新鮮經驗,并借鑒國際經驗,順應時代潮流,從而第一次比較系統(tǒng)地回答了在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形成了新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鄧小平理論解決了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問題,使中華民族走上了偉大復興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