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思想文論》從叔本華的《附錄與補遺》和《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2卷中選出了12篇文章:論思考、論閱讀和書籍、論文學、論歷史、論語言和語言學習、比喻和寓言、論判斷批評和名聲、論學者和博學、論大自然的美、論音樂、論寫作和文本、論死亡。在這些文章中,叔本華討論的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素材,所用的語言又都平時自然。叔本華以他準確的判斷力、深邃的思考深刻闡述了他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在《論思考》中說:“只有經過深思的東西才能成為我們的真知”,“只有自己的根本思想才會有真理和生命力”,他反對大量閱讀,認為涌入我們頭腦的這些大雜燴永遠不會自動成為思想、觀念和信念的統(tǒng)一體,容易造成巴比倫式的語言混亂。在《論閱讀和書籍》中,他指出:“壞東西無論如何少讀也嫌太多,而好的作品無論怎樣多讀也嫌太少。”“閱讀好書的前提條件之一就是不要讀壞書,因為生命是短暫的,時間和精力都極其有限?!迸険羧藗兛偸情喿x最新的,而不是所有時代最好的書籍,主張“沒有什么比閱讀古老的經典作品更能使人們神清氣爽的了?!彼麑诟駹柺降奈娘L深惡痛絕,提倡“言之有物”、“質樸無華”、“誠實自然”的文風。他在書中的諸多論述距今已經200年了,但仍像一股清新自然之風迎面吹來,讓人覺得他在針砭時弊,他的思想之深刻闡釋了“歷久彌新”的含義。叔本華是德國哲學家;因為他對人間的苦難非常敏感,對人生觀感到極度悲觀,所以被人稱作是“悲觀主義的哲學家“。他反對黑格爾絕對唯心主義,是新的“生命“哲學先驅。他特別專精于研究柏拉圖和康德的著作,非常反對和不屑于黑格爾、費希特和謝林等人的理論。他的一生不算風光,過著隱居的生活,直到1853年時,他的哲學思想才被世人所重視,不過卻于1860年9月21日病逝。1789年生于但澤的叔本華從小孤僻,傲慢,喜怒無常,并帶點神經質。他對自己的哲學也極為自負,聲稱是一種全新的哲學方法,會震撼整個歐洲思想界。然而他的著作卻常常受人冷落。在柏林大學任教時,他試...作者作品:·《叔本華美學隨筆》·《叔本華思想隨筆》·《叔本華思想隨筆》·《人生的智慧》·《人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