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佛教造像就是佛教所奉神祗的各種藝術造型。佛像的出現,是在印度孔雀的阿育王執(zhí)政時期,阿育王信奉費教,將佛教奉為國教,還派遣了許多偉教士向世界各地傳播佛法,這一時期,有一些佛教徒們覺得,在表現佛陀一生經歷的雕刻或繪畫等藝術作品中,如果僅以空白,或是蓮花,菩提樹等象征物來表現佛陀本身,顯得不夠了,于是古印度的佛教徒們吸收了希臘藝術的表現形式,開始了以人的形象來直接表現佛陀的容貌和身體。根據佛教經典的記載,釋迦牟尼佛帶著弟子們在舍衛(wèi)城祗園精舍時,曾經應帝釋天王之請,上利天宮為自己已去世的母親摩那耶夫人演說佛法,當釋迦佛在天宮為母說法時,有古印度的一個城邦國家的優(yōu)填王,因思仿釋迦牟加尼佛,所以命人用一種帶有芬芳香味的白楊木,即牛頭施檀木雕刻了一尊五尺高的釋迦佛像,無獨有偶,與此同時,古印度另一個城邦國家的斯匿王也與優(yōu)填王一樣,因思念釋迦牟尼而命人以紫磨金造了一尊五尺釋迦佛像,據說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兩尊佛像。佛像的大理出現,還于大乘佛教的發(fā)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大乘佛教宣稱自己修行的目標是普渡眾生,極力宣說建造費像具有巨大的功德,可以得到無窮的福報等等,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大乘佛教教徒開始大量制作各種各樣的佛像,除了作為教主的釋迦牟尼佛之外,大乘佛教還認為過去未來、上下四維、三世十方、有著無數個佛像、菩薩像、以及各種守護佛法的天神和弟子像,這樣,各種佛和菩薩就像很快流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