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學的讀物,可以寫得深奧、嚴謹、學究氣十足,但那樣不符合本書的宗旨。本書的讀者對象是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讀者,因此,我們寫作時便要處處考慮到這些讀者的接受能力和品味,文章要短小精悍,筆觸要生動活潑,用詞要通俗易懂,通過各個版塊的有機聯系,將漢語方言的知識和現象串聯成一個“網絡”。讀者讀完全書,自然對漢語方言的基本知識有概要式的了解,即使是有選擇性地閱讀,對于提升讀者的語文知識,對于加強他們對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也大有好處。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載體,可以說,沒有方言,地方文化就失去了依附。我們以前由于認識上的偏差,對于方言有不少誤解,以為研究、介紹方言,不利于推廣普通話、不利于語言規(guī)范化。其實,深入地研究和認識方言的特點,非但不會妨礙“推普”,不會妨礙語言規(guī)范化,反而會有效地促進這項具有歷史意義的工作,個中道理,請讀者詳細閱讀本書的有關章節(jié),這里就不贅述了。本書的寫作,從醞釀到成書,歷時五年,筆者耗費了大量的心血,雖然不敢說沒有錯誤,但基本上尊重方言事實,求實求真求趣,將漢語方言中最精華的東西呈現給親愛的讀者。然而,書成之后,不免惶恐,實在是因為筆者學識有限,閱歷有限,時間也有限。如果有遺珠之憾,責任當然要由我來負。在此預先向讀者致歉,希望得到讀者的指教和批評,令此書將來再版時可以有機會不斷改善。書稿殺青在即,不禁想起諸位師長在本人成長過程中所給予的關愛。是詹伯慧教授引導我走入方言研究的學術殿堂,他的人格魅力有口皆碑,他的學識亦使我受惠無窮,他老人家在我感到彷徨的時候,數度伸手扶助,感激之情,難以言表。張日昇教授也是我的患難之交,在我最困難的時候,是他用真誠的情誼,幫助了我,如今他遠在異國,令人懷念?!暗嗡鳎斢咳鄨蟆?,很遺憾不能在有限的篇幅一一列舉幫助過我的同事和朋友,但他們的友情,可以說是我編寫成這本書的動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