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發(fā),推翻了腐敗的清王朝,結束了幾千年來的君主專制制度。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臨時政府下設交通部管理郵政。4月,根據(jù)南北協(xié)議,南京臨時政府遷往北京,交通部與北京郵傳部人員合并,重新組建了民國北京政府交通部及所屬郵政總局。自此,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郵政總局在交通部領導下,負責管理全國的郵政事務和郵票發(fā)行。這期間,中國郵政銘記為“中華民國郵政”,簡稱“中華郵政”?! 吨袊]票史·第三卷》是記敘中華民國前期(1912.1—1937.7)中華郵政所發(fā)行郵資票品的情況。本卷比較客觀地介紹了這個時期中華郵政郵票發(fā)行的歷史背景、品種、特色、數(shù)量及其印制過程,同時,也從一個側面揭示了這個時期國家的經濟、政治、科技、文化的發(fā)展變化和社會的精神面貌,以及它在中國郵票史上占有的重要地位?!≈腥A民國前期,雖然只有短短的26年,但卻歷經了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民國北京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三個階段。這一時期,是中國近代史上政局最動蕩的時期,民族矛盾、階級矛盾激烈尖銳,各派軍事政治力量混戰(zhàn)不休,民不聊生。在這種錯綜復雜的政治背景下,中華郵政在總結和吸取大清郵政官局開辦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采取了積極舉措,發(fā)展比較健康和迅速。1913年1月民國政府正式宣布“裁驛歸郵”,使政府公文傳遞全部歸到郵政;1914年3月1日,中國正式加入萬國郵政聯(lián)盟,實現(xiàn)了中國近代郵政與世界郵政的平等交往,中華郵政新發(fā)行的郵票可以在世界上通行;1922年2月1日太平洋會議通過撤銷在中國“客郵”的議案,至1922年12月,英、法、美等國在華郵局全部關閉(日本在南滿,英國在西藏的郵局除外);1928年6月,北洋政府垮臺,北京郵政總局裁撤,全國郵權實現(xiàn)統(tǒng)一;1934年,國民政府以信函是國家專營業(yè)務為根據(jù),勒令各地民信局一律停辦。至此,中國郵政歸為統(tǒng)一,郵政通信市場為國家郵政所有,郵政信函的專營權得到確認。 隨著中華郵政的發(fā)展和管理體制的變更,中華郵政所發(fā)行的郵票,較帝國主義特權控制下的清代郵票有明顯的自主性質,郵票的選題、設計、印制和發(fā)行也逐步走上正規(guī),建有嚴格的審核和管理制度,且品種齊全,滿足了社會通信需要和社會集郵者的收藏要求,同時,也增加了郵政收入和國庫收益?!≈腥A郵政在中華民國前期的26年間,共發(fā)行各種郵票70余套,其中包括普通郵票、紀念郵票、航空郵票、賑災附捐郵票、欠資郵票、快信郵票和限省貼用郵票。中華郵政在發(fā)行郵票的同時,還發(fā)行普通郵資明信片、紀念郵資明信片、郵資郵簡以及郵票冊(后稱小本票)?!”揪淼谝弧⒍?、三章主要按時間排序,第一章為“民國元年”時期,重點是蟠龍加蓋郵票的國權之爭,以及為紀念中華民國誕生,于1912年12月15日同時發(fā)行的以孫中山像為主圖的“中華民國光復紀念”和以袁世凱頭像為主圖的“中華民國共和紀念”兩套郵票。第二章為“北洋政府”時期,重點是1913年發(fā)行的印有中華民國銘記的第一套普通郵票(帆船圖普通郵票),以及“中華民國共和”、“中華郵政開辦二十五年”、“憲法”、“陸海軍大元帥就職”等紀念郵票。這類紀念郵票和其它未發(fā)行或擬議發(fā)行的“開國紀盛”紀念郵票,加蓋“中華帝國”郵票,黎元洪、徐世昌等人就職紀念郵票,較真實地反映了當時政局大變動的歷史痕跡。第三章為“南京政府”時期,重點是1931年起開始發(fā)行的以孫中山像以及烈士像為主圖的普通郵票,以及同期主要紀念郵票,包括孫中山國葬紀念郵票、譚延闿紀念郵票、西北科學考察團紀念郵票、新生活運動紀念郵票和中華郵政開辦四十周年紀念郵票。這類紀念郵票圖案繪制精美,有的還運用幾色套印,使其成為集郵愛好者爭相收藏、饋贈的佳品。值得一提的是,譚延闿紀念郵票的圖案,突破了過去郵票皆有邊框的做法,使主題更加突出鮮明,也為后來的郵票設計風格開創(chuàng)了新路?!”揪淼谒?、五、六章主要按專題排序,第四章為限地區(qū)貼用郵票。中華民國時期,由于國情和歷史的原因,全國未能實行統(tǒng)一的幣制。為防止投機和保證社會的正常通信需要,中華郵政從1915年起,先后發(fā)行了多套限地方貼用郵票。如“限新省貼用”普通郵票、“限新省貼用”紀念郵票、“限新省貼用‘暫作’航空”郵票、“公文貼用”郵票、限“桂”與限“黔”貼用郵票、“限滇省貼用”郵票、“限四川貼用”郵票和“限吉黑貼用”郵票。第五章為西藏地方郵票。第六章為郵資明信片、郵簡和郵票冊?!≈腥A民國前期發(fā)行的郵票,絕大部分都是北京財政部印刷局承印的。該局在郵票的選題、設計、票型和色彩以及印刷技術上,都較清代發(fā)行的郵票有不同程度的變革,令人耳目一新?!”揪戆础吨袊]票史》全書序列為第三卷,具體為民國中華郵票史的上卷。但西藏地方郵票,因以后各卷不再述及,故1937年以后發(fā)生的各項,也一并歸入本卷第五章,以求相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