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有重視歷史的傳統(tǒng),正史、私史、雜史、野史以及記述和評議史事時事的筆記等等,多得無法統(tǒng)計。治史讀史的目的,是為了“鑒古知今”,或如太史公所說的“察古今之變”。歷來有不少志士仁人,確也是感激于史事或今古之慨,才奮發(fā)淬礪乃至取義成仁的;當然也有從史例悟出機巧術數御世處事的人物。其實,也不必是學者通人、志士仁人或猛人乖角才與歷史有緣,平常人等也會以古鑒今或日有其歷史感的。否則,阿Q就不會發(fā)“老子先前比你闊得多”的豪語,九斤老太也不會有“一代不如一代”的嘆息數落了。作者的這些關涉到歷史的文字,大概是介乎學者通人與阿Q、九斤老太之間的言談,既無微言大義,也無能探頤發(fā)覆,卑之無甚高論,只是感觸世相引發(fā)了歷史記憶的率性之作。聊堪自信的是,都因真實感觸而非無病呻吟,也絕不炫學和吊書袋,要炫要吊也沒有那么多的積儲可資。方之古訓,則與“修辭立其誠”和“辭達而已矣”差稱不背,高明的讀者當能亮察。本書所收的都是近十多年來的零散文字,也有隨筆性質但題旨專注于歷史來編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