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文藝心理學是中國語言文學的專業(yè)基礎課。它是一門運用心理學和文藝學的跨學科方法來研究古今中外的文藝活動和文藝現(xiàn)象的重要學科。其研究對象是審美主體在各種審美體驗中的心理活動,是文藝創(chuàng)作和文藝接受中的心理機制。就課程結構而言,它主要涵蓋了文藝家在文藝創(chuàng)作中的心理運演過程、文藝作品中的心理蘊涵、文藝接受中的心理規(guī)律以及文藝心理與社會心理的關系等一系列課題。文藝心理學是一門有著豐富歷史資源以及深厚學術積淀的學科。同許多現(xiàn)代學科一樣,文藝心理學并非一門封閉的已完成的科學。它有著極強的開放性與實踐性,其生命力正是根基于同文藝實踐的互動與對話。在學習這門課程時,我們不僅要注意掌握學術史上已有的經典論述,更要關注新時代新條件下的學科知識的生成。同時,基于其學科特征,文藝心理學對學習者有著雙重吁求。一方面作為學術研究,它有很強的理論性,對學習者的理論和邏輯能力有相對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作為文學藝術學科,它又富于生動豐富敏銳的感性特征,對學習者的審美藝術感知能力有所要求。文藝心理學與當下的文學藝術實踐密切相連,學習者可以直接運用學到的知識來對文藝作品的創(chuàng)作和接受進行批評或研究。文藝心理學素養(yǎng)的提升注定是一個長期的理論與實踐互動過程,絕無終南捷徑可尋。學習者只有在文學藝術審美實踐的過程中不斷陶冶、涵養(yǎng)、生成和培植高尚美好的審美心理感知能力,才會真正有機會一窺文藝心理學之堂奧;并由己及他,進而為提高全民族的審美文化素養(yǎng)做出自己的貢獻。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希望學習者能夠掌握文藝心理學的總體理論構架和基本知識,并能熟練運用文藝心理批評的基本方法,來評論和研究文藝創(chuàng)作、文藝作品和文藝接受中的審美心理現(xiàn)象和心理活動?;谖乃囆睦韺W的學科特征與學習目標要求,學習者要想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絕不能只滿足于死記硬背一些知識點,而應在聽課之外,以《文藝心理學》教科書為本,在熟練掌握各章節(jié)的主要內容與關鍵詞的基礎上,綜合網絡課件中的相關教學資源,如課程大綱、開篇導學、階段導學、名詞解釋、即時練習、常見問題、課程作業(yè)等等,并以關鍵概念為線索,對課程進行全面的系統(tǒng)學習。為達到本課程的要求,學習者必須適當閱讀一定數(shù)量的參考書,以拓寬自己的理論視野。教材提供了相應的參考書目,學習者可以在授課教師的指導下,加以選擇性研讀。參加本網絡課程學習的學生,應當結合課程講授,在閱讀參考書時勤做讀書筆記。這一點對于大家深入掌握本課程內容、提高實際能力以及參加考試都是十分必要的和有益的。本課程的總課時為40課時。學分為3學分。在教材的編寫過程中,我們注意吸取了我國近年來文藝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力爭在教材內容上有所突破,并將文藝社會心理學、中國古代審美心理的研究納入視野,使本書整體風格有所創(chuàng)新。我們熱烈歡迎學界同仁與廣大讀者對本教材提出批評和建議,以便今后進一步修訂和改正。本教材的編寫由金元浦總體設計、主持,滿興遠具體安排。各章分工如下:前言、第一章、第六章、第十章,金元浦;第二章,郭持華;第三章,李進書;第四章,賈若驥、彭彥;第五章,滿興遠;第七章,閆玉剛;第八章,惠鳴;第九章,閆玉剛、張慧瑜;書稿最后由金元浦、滿興遠修改、審定。作者200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