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浩如煙海的歷史文獻中,有一類非經非子、“四部”難入的東西特別今人縈懷心頭,開始我們概斥之為封建糟粕,予以封殺,繼而是小心翼翼地整理研究,現(xiàn)在則公之于眾,并且被炒得沸沸揚揚,冠之以“寶典”、“絕學”、“秘發(fā)”、“官經”、“謀略”,大有發(fā)現(xiàn)新大陸之勢。這就是中國傳統(tǒng)儒學之外的一門絕學——官箴學?!」袤穑櫭剂x就是做官的箴言錄,或者說怎樣當官的道理,基本上是官人或學者寫給官人的告誡和指導,是古代統(tǒng)治階層用于自律和行政的道德規(guī)范。不過,官箴的原始含義并不是對一般的官員而言。據(jù)查,“官箴”一詞最早見于《左傳》襄公四年、有“(帝甲)命百官箴王闕”。西晉學者杜預注:“使百官各為箴辭戒王過。”孔穎達疏曰:“漢成帝時,揚雄愛《虞箴》,遂依放之作《十二州二十五官箴》,后亡失九篇,后漢崔骃、骃子璦、瑗子寔交,世補其缺,及臨邑候劉騊駼、太傅胡廣各有所增,凡四十八篇,廣乃次而題之,署曰《百官箴》,皆放此《虞箴》為之?!倍鴱淖置嫔侠斫猓绑稹痹臼侵嗅t(yī)治病使用的針一類器具,《文心雕龍·銘箴》篇解釋說:“‘箴’者,所以攻疾防患,喻藥石也?!庇纱丝磥恚袤鹱畛醯暮x是官員們對君主的諫言。凡是到了后來,官箴才成為對一般官員們的警戒。之所以名曰“箴”,意為防病治病一樣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