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宗教宗教理論與研究理性與宗教信念:宗教哲學導論

理性與宗教信念:宗教哲學導論

理性與宗教信念:宗教哲學導論

定 價:¥39.00

作 者: (美)麥克·彼得森(Michael Peterson)[等]著;孫毅,游斌譯
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宗教學譯叢
標 簽: 宗教哲學

ISBN: 9787300065250 出版時間: 2005-05-01 包裝: 膠版紙
開本: 23cm 頁數(shù): 475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作為這類著作中最有可讀性的一種,《理性與宗教信念——宗教哲學導論》現(xiàn)在已經發(fā)行了第三版。這本書探討了一些宗教哲學的恒久問題。作者們從古典及當代的討論出發(fā),考察了宗教經驗、信仰與理性、有神論論證、惡的問題、改革宗認識論、神跡以及宗教語言。他們還涉及了流行教材中不常包括的一些主題,如過程有神論、宗教多元論、宗教與科學以及宗教與道德的關系等。本書前言總序宗教學,無論在西方還是在中國,近年來似乎正在成為“顯學”。在西方學術界,面對著伊斯蘭教在世界上許多地區(qū)內的勃興,穆斯林和清真寺在西方許多城市中的涌現(xiàn);面對著佛教和印度教乃至某些中國宗教不單在亞洲繼續(xù)存在,而且在西方擴大地盤的事實;面對著基督新教在中國和東亞、基督正教在俄國和東歐、基督公教和基督新教在亞非拉廣大地區(qū)迅速復興和發(fā)展的現(xiàn)狀;面對著形形色色的新興宗教在世界各地如雨后春筍、此消彼長的局面;面對著社會生活世俗化與宗教信仰多元化齊頭并進的形勢……學者們不得不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與宗教相關的問題,不得不盡力采用多學科的方法(包括社會學、心理學、歷史學、經濟學、文化學、人類學、現(xiàn)象學、哲學等學科的方法),去研究宗教及與之相關的各種現(xiàn)象和關系,甚至不得不時時更新研究的方法、重新思考以往的結論。凡此種種,都使得宗教學不但在學生眾多的大學課堂上經久不衰,在種類繁多的學術會議上熱鬧興旺,在自成一類的學術出版中日益發(fā)達,而且在從上帝存在的證明這樣古老的傳統(tǒng)哲學問題,到新興宗教的作用這樣緊迫的當代社會問題上,在從精神生活的趨勢這樣普遍的社會人生問題,到宗教對話的基礎這樣現(xiàn)實的文明共處問題上,都繼續(xù)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因此之故,宗教學在西方,以130歲的高齡(就宗教科學言),甚至2500歲的高齡(就宗教哲學言),而呈現(xiàn)出蓬勃生長的態(tài)勢。在中國學術界,自從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各宗教的迅速復蘇和發(fā)展,對學者們的工作提出了紛繁多樣、層出不窮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提出了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同步發(fā)展以適應宗教形勢和社會形勢的現(xiàn)實要求。而研究宗教的學者們盡管來自不同的領域,盡管面臨缺少資料、缺少資金、缺少語言訓練、缺少社會理解等等困難,仍然依靠自發(fā)自愿的、艱苦卓絕的努力,繼承了前輩們中斷30年的宗教學術事業(yè),使中國宗教學在短短20余年間,獲得了琳瑯滿目的豐富成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進展?,F(xiàn)在,對于宗教學研究的迫切性、重要性,社會各界已有了越來越多的理解,一些政府機構和宗教團體,已經越來越重視宗教學的研究,不少社會科學院和高等院校,也越來越關心和支持這門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的發(fā)展。這種情況,作為中國宗教學界眾多學者20年努力的可喜結果,不但是中國學術全面發(fā)展之福,也是中國社會健康發(fā)展之福。然而,我們也必須看到,中國的宗教學發(fā)展還面臨一些具體而重大的困難。除了需要社會上下各界的進一步理解和思想解放,以便進一步消除研究禁區(qū)和填補研究空白之外,曾經夭折而新生不過20余年,因而同發(fā)達國家相比還很弱小的中國宗教學最需要的,一是培養(yǎng)人才,二是積累資料。在前一方面,現(xiàn)在已有一些高校設立了宗教學系,更多的高校設立了名稱各異、側重不同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盡管這些機構在培養(yǎng)人才方面,總體上說還存在“倒金字塔”(即研究生多于本科生)或類似現(xiàn)象,但畢竟已在開始扭轉人才缺少的困境。在后一方面,現(xiàn)在國內在資料的翻譯引進方面依然十分零散,在發(fā)達國家宗教學百花齊放、分支細密、大師輩出、名作如林的狀況下,我們可以找到的資料更如一鱗半爪,少得可憐。這不但使研究者難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擴大視野,難以從前人的成果中吸取自己成長所需的養(yǎng)分,大大拖了現(xiàn)有研究工作的后腿,而且使有關專業(yè)的老師和學生難以得到教學所需的資料,難以了解基本的(更不必說最新的)學術進展情況,直接拖了人才培養(yǎng)工作的后腿。有鑒于此,我們不憚能力薄弱,組織創(chuàng)設這套譯叢,希望得到學術界、教育界新老朋友、耆儒新秀們的參與和支持,一起來開始扭轉中國宗教學資料缺少的困境,一起來為中國宗教學的人才培養(yǎng)做一些資料積累的工作。在初創(chuàng)階段,為了適應我國宗教學需求的特點和我國宗教發(fā)展的特點,擬設立宗教學研究(包括描述性研究、規(guī)范性研究和對話性研究)、佛教研究和基督教研究三大系列;為了適應學術研究、教學參考和廣大讀者層次不同的需要,擬采取概論專著和經典名著兼收并容的方針。我相信,零散的力量若能相對集中,累積的效果必將十分可觀。我還相信,很多朋友都有推進學術、造福社會的美好愿望,讓我們共勉,把這愿望變成行動吧!

作者簡介

  麥克·彼得林:阿斯伯利學院哲學系教授、系主任。著有《上帝與惡之間問題導論》。威廉·哈斯克:漢丁頓學院榮譽哲學教授,《信仰與哲學》雜志的編輯,《呈現(xiàn)出的自我》的作者。布魯斯·萊欣巴赫:奧格斯堡學院哲學教授,著有《批判性思想導論》。大衛(wèi)·巴辛格:羅伯特·衛(wèi)斯理安學院哲學教授及宗教與人文學部主任,《宗教多元化:一種哲學的評估》的作者。相關圖書宗教的意義與終結關于上帝信仰的對話信仰尋求理解:安瑟倫著作選集宗教心理學導論宗教社會學史

圖書目錄

第三版序言(1)
第二版序言(3)
第一版序言(5)
導? 論
第一章 沉思上帝:對終極實在的追尋(6)
宗教的定義(7)
什么是宗教哲學?(10)
一神論的上帝(11)
生命的宗教模糊性(13)
本書要務(15)
第二章 宗教經驗:與上帝相遇是什么含義?(19)
宗教經驗之種種(20)
作為情感的宗教經驗(25)
作為感性經驗的宗教經驗(27)
宗教經驗:以宗教信念為根據(jù)所做的解釋(31)
宗教經驗能使宗教信念成為正當嗎?(33)
可信性原則(35)
宗教經驗的多樣性(38)
宗教經驗有一個共同內核嗎?(40)
第三章 信仰與理性:它們有何關系?(51)
可以信任理性嗎?(52)
激進理性主義(54)
信仰主義(58)
批判的理性主義(63)
第四章 上帝的屬性:上帝像什么?(75)
完美與值得敬拜(77)
必然的與自足的(80)
人格化的、自由的創(chuàng)造者(83)
全能、全知與全善(86)
永恒的上帝--非時性的還是永存的?(90)
第五章 上帝存在的證明:上帝存在有證據(jù)嗎?(100)
作為證據(jù)的上帝存在證明(101)
本體論證明(103)
本體論證明的當代發(fā)展(107)
宇宙論證明(108)
卡拉姆證明(109)
從大爆炸理論得出的無神論證明(114)
非時性的宇宙論證明(115)
類比的目的論證明(119)
人化的目的論證明(122)
聰明設計的目的論證明(124)
上帝存在的道德證明(129)
累積式證明與上帝(131)宗教的上帝與哲學的上帝(133)
第六章 認識上帝,無需證明:一神論需要根據(jù)嗎?(142)
證據(jù)主義(144)
證據(jù)主義批判(145)
普蘭丁格論恰當?shù)幕拘拍?149)
阿斯頓論感知上帝(156)
普蘭丁格論根據(jù)與知識(159)
第七章 惡的問題:上帝存在的反例(170)
惡的邏輯問題(172)
惡的實證問題(178)
辯護與神義論(183)
神義論的幾個主題(186)
一些重要的宇宙神義論(191)
可怕的惡與一神論的評估(196)
第八章 上帝的行動:上帝如何與世界相關?(206)
上帝實施的是什么樣的力量?(208)
上帝給人什么樣的自由?(211)
上帝知道什么會發(fā)生嗎?(213)
上帝知道確實的未來嗎?(218)
如果未來真的是開放的,那會怎樣?(223)
第九章 神跡:上帝干預世上事務嗎?(231)
神跡的定義(232)
神跡作為歷史事件(236)
神跡作為不可解釋的事件(239)
神跡作為上帝的作為(243)
實踐上的探索(246)
第十章 死后生命:有希望的理由嗎?(258)
術語(259)
死后生命的概念(261)
人格認同與靈魂(264)
靈魂的不朽(268)
對靈魂概念的批評(269)
作為身心統(tǒng)一體的自我(271)
再造和時空連續(xù)體(273)
對于死后生命的后天證明(279)
對于死后生命的先天證明(282)
展望(284)
第十一章 宗教語言:我們如何能夠有意義地論述上帝?(292)
人的語言與無限者(293)
經典的類比理論(295)
證實與證偽問題(298)
宗教語言的功能(303)
宗教語言作為象征(307)
女性主義與男性對上帝的言談(310)
關于上帝的言談能夠是字義的嗎?(314)
第十二章宗教與科學:相容還是不相容?(326)
宗教與科學沖突嗎?(328)
宗教與科學是獨立的嗎?(332)
對話可能嗎?(334)
整合的企圖(343)
第十三章 宗教多樣性:我們如何能夠認識宗教間的差別?(352)
宗教多樣性(353)
排他論(356)
對排他論的批評(357)
排他論與合理的信念(358)
多元論(360)
對多元論的批評(363)
多元論作為拯救的多元性(367)
包容論(369)
對包容論的批評(372)
評估宗教的標準(373)
第十四章 宗教倫理學:上帝與道德的關系(381)
宗教倫理真理的源泉(382)
宗教倫理真理的權威基礎(386)
宗教基礎上的倫理真理的獲得(389)
宗教基礎上的倫理真理的意義(394)
當前的問題(399)
第十五章 繼續(xù)尋求:上帝與人類的探險(410)
理智過程(411)
哲學活動與宗教信仰(413)
我們現(xiàn)在往哪里去?(415)
附錄哲學與神學教義:哲學能闡明宗教信念嗎?(420)
道成肉身(421)
救贖(425)
祈求禱告(429)
上帝的愛與永恒的懲罰(433)
啟示(438)
教義和詮釋(442)
人名索引(447)
主題索引(454)
后記(474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