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君毅(1909-1978),四川宜賓人。中國現(xiàn)代學者,哲學家、哲學史家,現(xiàn)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唐君毅出身書香門第,幼承庭訓,接受過良好的舊學教育。曾就讀于中俄大學、北京大學、畢業(yè)于中央大學哲學系。青年時代頗受梁啟超、梁漱溟、熊十力學術的影響。曾任教于華西大學、中央大學、金陵大學,任過江南大學教務長。1949年起香港,與錢穆、張丕介等創(chuàng)辦新亞書院,并兼任教務長、哲學系主任等職。1958年與徐復觀、牟宗三、張君勵聯(lián)名發(fā)表現(xiàn)代新儒家的綱領性文章《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1963年香港中文大學成立,受聘為該校首任文學院院長和哲學講座教授,1967年任新亞研究所所長。唐君毅學問淵博,學貫中西,對中、西、印哲學思想無不盡心鉆研,尤用力于中、西、印三大文化傳統(tǒng)中所體現(xiàn)的人文精神。主張以“道德自我”的觀念立論,通過人生體驗、文化意識和道德理性的探索,來考察和反思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和精神。認為應該在哲學體系的基礎上,由“道德自我”而擴大為人的生命主體及整個心靈的活動,用以涵蓋一切知識與學術文化,建立一個以儒象形上學為核心的、更為廣大和融通的哲學體系。他以黑格爾精神現(xiàn)象學為理論基礎,吸收佛學的“唯識無境”的思想,提出了“心通三向九境”說,所謂“三向”,即心靈生命先朝向客觀境界,其次朝向主觀境界,最后朝向超主客觀境界;所謂“九境”,即客觀境界中所見的或所表現(xiàn)的個體界、類界、因果界,主觀境界中所見的或所表現(xiàn)的時空界、意義界、德行界,超主客觀境界中所見的或所表現(xiàn)的超時空界、真法界、性命界。他認為,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儒家孔孟的精神為樞紐而形成的,是“依天道以立人道,而使天德流行于人性、人倫、人文之精神仁道”(《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而以仁為核心的中國文化,始終具有無限的統(tǒng)攝性和寬容性,不同意經近百年來中西文化的沖突,中國文化已經全線崩潰的觀點,提出應以中國文化為主,吸收和統(tǒng)攝西方文化的精神。唐君毅一生的著作甚豐,主要的著作有:《道德自我之建立》、《心物與人生》、《人文精神之重建》、《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中國人文精神之發(fā)展》、《哲學概論》、《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