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是蕭紅的出生地。最苦難寂寞的1940年,蕭紅在中國的南端香港,把記憶中的生命情感寫成一部《呼蘭河傳》。感情是寂寞的,冰凍的,凄婉但是淡淡,單調而絢爛?!昂籼m河這小城里邊,以前住著我的祖父,現在埋著我的祖父。”這樣的文字,茅盾也說不清是小說、自傳,還是敘事歌謠。這部書成了蕭紅的絕唱,1942年1月22日,她病逝于凄涼中?!逗籼m河傳》無疑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經典。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可能找不出真正意義上的文豪巨著。魯迅有思想和語言魅力,是偉大的社會批判家,但作為文學家似還不能與托爾斯泰、海明威等相比。中國有若干的名家名作,《呼蘭河傳》是其中的一部。寫故鄉(xiāng)的風俗人情,對生命地細碎的情思,能娓娓訴述、情理交融已經稱得上優(yōu)秀,而蕭紅筆下是冰凍的,透徹到你的骨髓里。只有經歷了無限熱烈和悲慘,半部紅樓一樣的生命感情,才會像冰凍一樣;也只有枯澀中脈動的敘述,那種語調超越了內容的語言,才能表達這冰凍的感情。在現代文學教材里,《呼蘭河傳》一筆帶過,評價還不如《生死場》。近二十年來熱烈的文學研究,挖掘了沈從文、錢鐘書、張愛玲,給人的感覺跟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的重點一樣。夏志清忽略了《呼蘭河傳》,我們的教科書也一直忽略。似乎只有香港的司馬長風獨具慧識,《中國新文學史》中有滿滿的一節(jié)寫《呼蘭河傳》的內容和藝術。這個慧識現在才逐漸成為共識。當外在性的東西被時間的風吹刷去了后,文學的本質性的價值就更熠熠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