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有關西部大開發(fā)的戰(zhàn)略部署指引下,甘肅文史、出版工作者大力協(xié)同,努力工作,近年來陸續(xù)整理、編撰、出版了一批有關西北古、近代文史等方面的著作,從不同側面顯影西北的歷史面貌,以為新時期開發(fā)建設的鏡鑒。由甘肅人民出版社于2002年1月、2003年8月先后出版的《西北行記叢萃》第一、二輯共20冊,就是其中較具規(guī)模的一種。西北行記,指中國歷史上各個時代的人物自內地到西北地區(qū)出使、考察、旅游或任職西北時所留下的紀行文字。其記載涉及到不同時期西北地區(qū)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民俗、天文地理、山川物產等等內容,多側面地反映了西北地區(qū)的自然、社會風貌,是深入了解西北社會歷史文化的極為珍貴的史料。由于它是私家之作,所記皆個人足履目擊所得,更具真實性;由于它亦史亦文的性質,融史學的內核于作者之文心,記事考證與寫景抒懷并舉,即興秉筆,形式自由,文字往往生動活潑,更具可讀性。它實在是古人于史學、文學間的一大創(chuàng)造,很有活力的一種文體形式!現存的西行記,最早當推東晉僧人法顯的《佛國記》及北魏的宋云《行記》,然其中對我國西北地區(qū)的記載極為簡略。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中記述我國西北地區(qū)的也只占一小部分。唐、宋之際西行者的著述,大多已殘缺不全。元、明以降,這類作品逐漸增多。尤其到清朝和民國時期,西行記實之作到了一個繁榮時期,見于載籍的不下數十百種;其記載愈加詳盡,內容愈加廣泛,有些著作,在記事的同時,往往還提出關于治理西北、安定西北?⒖⑽鞅?、建蓹摈变^惱嬤萍?,具有极高担?'''史鑒''''價值。對歷代西行記的研究,向為學界所重視。本世紀初,隨著''''西北學''''的興起,西北歷史地理研究更吸引了諸多專家學者,王國維、馮承鈞、向達、張星烺等等,都是成果卓著者。然而前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元、明以前之作,多限于歷史地理學的范疇;清以下的大量作品至今研究者較少,民國時期的諸多作品,除一些專業(yè)人員外更是鮮有人知,往往被塵封在圖書館里。在我們看來,這方面的研究不僅僅是歷史地理學科的學問,而廣泛涉及歷史學、地理學、文化學、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等學科,故應把它作為西北社會歷史文化總體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來對待;在今天開發(fā)西北、實現全中國的四個現代化的社會背景下,作為對西北歷史文化研究組成部分的歷代西行記的整理研究,必定能為當代西北開發(fā)建設提供良好的歷史參照。不僅如此,對這些往昔西北社會面貌的實錄之作,打破專業(yè)研究者的狹小圈子,有選擇地推介、普及于更廣大讀者群中,以了解自己生身之地的今昔盛衰,黃土地上蹣跚前行的歷史足跡,人們歌于斯哭于斯的佚聞典故……增長知識,陶冶性靈,繼承前人開發(fā)振興西北的不懈努力,其精神文化價值尤其難以限量了?!段鞅毙杏泤草汀繁闶腔谝陨峡紤],從眾多西行記中進行選輯、匯錄而成;選錄了19世紀以來西北行記中的著名之作共37種,輯為20冊,其中第一輯10冊25種,第二輯10冊12種。時間跨度為自1805至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其內容涉及200年來西北地區(qū)(甘、寧、青、新、陜及其周邊省份)道路交通、氣候物產、城鄉(xiāng)風光、民情習俗、政治變遷、宗教民族關系、經濟和文化教育的發(fā)展等情況與面貌。諒可為關注西北開發(fā)、關注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讀者,提供一個從不同的、微觀的角度了解古、近代西北的窗口?!段餍幸娐動洝罚瑒⑽暮V?。劉文海陜西渭南人,曾留學英美10年,回國后,任教于東南大學、西北大學、東北大學,后轉入政界。本書是作者1928年底為探望在酒泉經商病重的父親而一路西行中經歷、見聞的記錄,此次行程至1930年初結束,前后歷時一年零兩個月。全書大致以所至區(qū)域分篇章,每章先逐日記旅程經見,其次對該區(qū)域之社會狀況加以概述及評論,最后則提出本人建設性意見。所提主張,雖有幼稚、偏頗乃至謬誤之處,但總體看,仍不失為一部較好的西北記行之作。書中關于沿途人民物質生活、精神生活之種種疾苦,各地政治之腐敗,官、兵、匪、旱以及鴉片、濫稅、苛捐之危害,頗多揭露,為世人保存了一份難得的黑暗世界留影。書中對當時惡吏、弊政多所指陳,切中時弊,而憤激之情每見筆端,正義之感時有流露,顯示出作者的社會良知。此外,書中關于山川景物、民俗風情、涉險履奇等情景的記述,令人感同身受,增廣見聞。此書于1930年1月完稿,1933年5月由南京書店出版繁體豎排本,此次校點乃依據1933年南京書店刊本過錄,改為簡體橫排,以便讀者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