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斷:較高,但因受大西洋冬季暖流的影響,仍屬海洋性氣候;中部為過渡性大陸氣候;南部和西南部,因受地中海的影響,成為冬濕、夏干的亞熱帶氣候。蘋果的主要產地,大都分布在45°~50°N區(qū)域內,年平均氣溫10℃左右,1月份平均氣溫0~8℃,7月份平均氣溫17~23℃;年降水量600~700mm,大西洋沿岸和阿爾卑斯山西北部,降水量可高達1000mm。各月降水量分布比較均勻,沒有明顯的雨季和旱季之分。年日照和有效積溫,一般在1500~1900h和1410~2063℃之間。對蘋果生產來說,特別是緯度較高的地區(qū)略嫌不足。2.東歐地處歐洲的中東部和東南部,北有波羅的海,東南面為喀爾巴阡山,西部為巴爾干半島。因此,東歐的北西部為海洋性氣候,中東部為大陸性氣候,南部屬地中海亞熱帶氣候。冬季氣溫較低,平均約—1~-6℃;夏季平均氣溫,北部為16~19℃,南部為24~25℃;蘋果產區(qū)年平均氣溫8~10℃,年降水量500~700mm,月間分布不均。東歐蘋果主產國中,波蘭的積溫較低,且每10~15年間常有嚴寒發(fā)生,氣溫可降至—30℃以下。羅馬尼亞北部為喀爾巴阡山丘地區(qū),南部則為多腦河平原,屬過渡性大陸氣候。居于這一區(qū)域的保加利亞的山丘地區(qū),則為冬冷夏熱、雨量偏少的大陸性氣候;保加利亞的南部,則常受地中海亞熱帶氣候的影響。3.前蘇聯俄羅斯的北部和中東部,冬季時間長而寒冷,夏季時間短且溫暖。但其中亞南部、高加索平原和克里米亞等地,則氣候比較溫和,冬季平均氣溫0~8℃,雨量偏少。蘋果主要分布在烏克蘭、摩爾達維亞、高加索、白俄羅斯,以及俄羅斯的非黑土地帶。這些地區(qū)氣候比較溫和,年平均氣溫0~8℃。歐洲生產中利用的蘋果,主要包括釀造品種(Ciderapple)、煮食用品種(dessevtaandcookingapple),以及鮮食品種(fleshapple)等。在傳統上,西歐向以前兩者為主,主要品種有Pearmain系、Costard、BramleySeedling、Cox’sOrange、Cavilles、Reinettes系,和Boskoop等。50年代后,鮮食蘋果需要量大增,以法國和意大利為首大量發(fā)展金冠。因為金冠比原有老品種高產,品質好,又適于加工,所以,很快成為該兩國的主栽品種。到50年代末期,法國金冠的栽培數量僅占14%左右,Boskoop占16%,Reinettes系占11%,元帥系占3%;但到1970年,金冠上升為50%,元帥系占18%,Boskoop下降為8%,Reinettes系僅占6%。70年代初,意大利金冠的栽培數量占12%,元帥系占20%。英國60年代前,釀酒和煮食蘋果占蘋果的70%以上;從70年代起,雖然增加了鮮食蘋果的栽培比例,但因為該國氣候寒冷、空氣濕度大,故其主栽品種仍為橘蘋,同樣,BramleySeedling也仍有較多栽培。歐共體成立前,英聯邦的鮮食蘋果主要依賴進口。歐共體成立后,才從法國大量進口。70年代后,受世界潮流的沖擊,歐洲的蘋果栽培又一次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金冠發(fā)展數量減少。在歐洲南部生長季較長的地方,以澳洲青蘋和陸奧部分地代替了金冠;在歐洲北部,則以QueenC0x’s、Suntan、C0utPenduplat和Kent等,代替橘蘋。另外,嘎拉、喬納金、發(fā)現(Discovery)、Elster和Gloster等,也均有明顯增加。但發(fā)現和Elster,則主要在北歐如德國等低溫地帶栽培,這主要是因為在暖地,易遭日灼和霉心病為害的緣故。近年來,西歐諸國開始重視果實外觀,也注意到紅色芽變的選擇、利用。例如,從喬納金中選育的Nicobel、Wilmute、Jonared、De-c0ster和Jomured等;從嘎拉中選出的RoyalGala,由Cox’s育成的Fiesta,以及富士的著色系等,也均呈發(fā)展趨勢。1960年以前,東歐仍以歐洲的傳統品種,如橘蘋、萊茵特、JamesGrieve和IngridMarie等栽培為主。其后,開始引進美國的鮮食或鮮食加工兼用品種,如金冠、紅玉、瑞光等。在保加利亞,紅玉占有很大比重;波蘭天氣比較寒冷,新發(fā)展品種以旭、紅玉、Bahcroft和元帥系為主,也發(fā)展有部分拉寶、斯帕坦、艾達紅和JamesGrive等。近年來在東歐各國,喬納金、嘎拉和澳洲青蘋等品種,也有所發(fā)展。60年代以前,前蘇聯的蘋果生產,以耐寒、味酸的地方品種,如白魁、黃奎、紅奎、歷山王、皮平系、白雪、加勒維、初笑、春霞等為主。俄羅斯蘋果產區(qū),在保留一部分小蘋果品種的同時,過去曾大力推廣米丘林選育的品種,如600gAntonovka、斯拉夫女人、鳳凰卵、海棠果以及理想等。近年來,在其西南部氣候比較溫和的產區(qū),隨著矮化栽培的興起,開始發(fā)展金冠、金矮生、紅玉、紅星,及其他短枝型品種。在高加索、烏克蘭、格魯吉亞和阿塞拜疆等地,還保留有大面積野生蘋果林,可年產數10萬t蘋果。(二)美洲在17世紀歐洲大量移民以前,北美就栽培有起源于當地的蘋果屬中屬于草原海棠的一些小蘋果。17世紀,歐洲移民帶來的蘋果,在美國東北部和加拿大南部的一些地區(qū)開始發(fā)展起來。目前北美蘋果的主產區(qū),在美國中北部和加拿大之間,大約40°~50°N的廣大地區(qū)。這一地區(qū)的年平均氣溫,一般為8~10℃。各地的溫度,隨緯度的增高而下降:美國南部的加利福尼亞州、東中部的弗吉尼亞州,年平均氣溫13℃左右。北美東部最低溫度偏低,紐約州以北,每10年間會有大凍害發(fā)生,而且這些地方的蘋果生產限于“大湖”周圍;渥太華以北,幾乎不能生產蘋果。北美的年降水量在200~1000mm之間,各地有較大差異。東海岸的降水量,常多于西海岸。因此,位于西海岸的華盛頓州、俄勒岡州和加利福尼亞州,蘋果生產常分布在有水利灌溉條件的地區(qū)(表1-5、表1-6)。墨西哥地處熱帶氣候地帶,但因境內高原山地占絕大部分,致使其氣候為亞熱帶和熱帶氣候。海拔1500~2000m的地帶,可以生產蘋果。其年平均氣溫為15℃左右,全年溫差較小,最熱月平均氣溫只有17~21℃,最冷月平均氣溫11~12℃。因此,有時需要采取輔助措施,以使蘋果通過正常休眠。墨西哥的主要蘋果產區(qū),在北回歸線以北的奇瓦瓦和杜蘭哥。但在20°N以南,海拔7500m高的奧黑薩巴火山周圍的高山地帶,如普韋布拉和韋臘克魯斯等地,也有較多栽培。本書前言前言蘋果是主要落葉果樹,中國栽培歷史悠久,最早見于漢代,越兩千年,西洋蘋果傳入亦逾百余年。近年發(fā)展很快,在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地位,面積和總產皆居世界前列。在蘋果學研究和生產上,都取得了長足進展。為反映當代的研究水平,為國內從事蘋果研究和生產的同仁提供借鑒,并與國內外交流已有成就,探討發(fā)展趨勢,山東農業(yè)大學受中國農業(yè)出版社委托,由束懷瑞教援主持并組織,于1993年5月邀請中國果樹界有關專家、教授(以姓氏筆畫為序)于紹夫、王中英、王宇霖、王宗正、束懷瑞、李育農、李嘉瑞、李震三、陸秋農、陳策、辛培剛、張乃鑫、張光倫、羅新書、顧曼如、黃海、景士西、鮑書鼎等組成《蘋果學》編寫組,共同商定內容概要和編寫大綱,并分工落實,完成了本書的編著工作。初稿完成后,于紹夫先生受編著者委托,對全書進行了修改工作。楊洪強、李寶江、吳錄平、接玉玲等同志也參與了有關章節(jié)的編撰工作。此外,李正之、李懷玉、董淑富和沈向等同志為本書提供了資料,做了大重具體工作,在此謹致謝忱。《蘋果學》的編寫,在中國尚屬初次嘗試,作者同仁盡管付出了艱辛的勞動,仍因經驗不足,時間倉促,難免有不妥之處。祈望智者和專家不吝指教,以便再版時修改補充。編著者199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