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斷:第一章緒論第一節(jié)有機化學的研究對象及其發(fā)展簡史有機化學是研究有機化合物的來源、制備、結構、用途和有關理論的一門學科。有機化合物簡稱有機物,原意是指從動植物體內得到的與生命密切相關的所謂“有生機的物質”,與礦物質即“無機物”相區(qū)別。19世紀初,許多化學家錯誤地認為,有機物只能在一種神秘的“生命力”作用下在活的有機體中生成,在實驗室里沒有“生命力”,因此,不可能由簡單的無機物合成。這種錯誤的“生命力”學說使人們僅僅滿足于從動植物體內提取為數有限的有機物,而不想在人工合成有機物方面去突破。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1828年德國化學家魏勒(E.Wohler),蒸發(fā)氰酸鉸水溶液時,得到原來要從尿中獲得的尿素。這是人們在實驗室里第一次由無機物制得的有機物。魏勒給當時化學界的權威貝齊里烏斯(J.J.Berzelius)的信中說:“我制造出尿素,而且不求助于腎臟或動物——無論是人或犬”。尿素的人工合成,沖破了有機物來源于生物體以及無機物與有機物之間的絕對界限,動搖了“生命力”學說的基礎。到19世紀中葉,更多的有機物被人工合成出來。例如,1845年,德國化學家柯爾柏(H.Kolbe)合成了醋酸。嗣后,人們又相繼合成了檸檬酸、琥珀酸、蘋果酸等一系列有機酸。1854年,法國化學家貝特羅(M.Berthelot)合成了油脂類物質。1861年,俄國化學家布特列洛夫(Butleroff)合成了糖類物質等。在客觀事實面前,唯心主義的“生命力”學說終于徹底被推翻了?!吧Α睂W說雖然早已被拋棄,但有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學的名稱仍沿用至今,而其內涵已完全不同。由于有機化合物分子中都含有碳元素,1848年德國化學家凱庫勒(A.Kekule)把有機化合物定義為含碳化合物,有機化學則是研究含碳化合物的化學。而某些簡單的含碳化合物如CO、CO2、碳酸鹽、氰化物、氰酸鹽等,因它們具有無機物的典型性質,習慣上仍放在無機化學中討論。有機化合物除含有碳元素外,絕大多數含有氫元素,很多化合物還含有氧、氮、鹵素、硫、磷等元素。1874年,德國化學家肖萊馬(C.Schor-lemmer)又把有機物定義為碳氫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而有機化學則是研究碳氫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化學。后一個定義更能反映有機物的特點,同時也體現了有機物在結構上的相互聯系。然而,有機化學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系統(tǒng)的學科,則是在有機化學結構理論建立以后。1857~1858年,凱庫勒提出碳原子為四價和碳原子之間可以相互連接成鏈狀的概念,1865年又提出苯的環(huán)狀結構學說。1861年,布特列洛夫較為完整地提出了化學結構學說,認為:組成一個有機物分子的所有原子,在分子內是以一定排列順序和結合方式連接著的,并且是相互影響的;分子中的碳原子是以四價與其它原子或自身相結合,而其它原子也按各自的化合價與碳原子相結合;分子的化學結構決定著物質的主要性質。本書前言前言本書系列入國家教委師范司計劃的有機化學教材,供全國二年制師?;瘜W專業(yè)使用。全書共十九章,按官能團體系編排。反應歷程分散到有關章節(jié),緊密結合各類反應進行討論。本書適應師專教學特點,注重基礎理論、基礎知識的系統(tǒng)性,確保重點,內容簡明,力圖編成一本適合師專使用的有機化學簡明教程;關于各類有機物的制備方法,除在講述有關反應時適當提及外,沒有單獨討論,相應內容編入習題,由學生自己歸納、總結。本書各章習題量較大,并增加了一定數量的思考性問題,促使學生多看參考書,深入鉆研教材,以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教材重視理論聯系實際,對各類有機物的重要化合物作了簡要的介紹,并在有關章節(jié)增加了染料、農藥、醫(yī)藥等知識,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此外,書中還適當反映了有機化學領域的新成就和新發(fā)展。參加本書編寫工作的有谷亨杰(浙江溫州師院,編寫5~8章),吳泳(福建南平師專,編寫10~12章),吳鳴聲(江西南昌技術師院,編寫16~19章),侯傳斌(山東臨沂師專,編寫1~4章),崔結(浙江湖州師專,編寫9、13、14、15章)。初稿完成后,根據國家教委下達的師專新教學方案的要求,在谷亨杰教授的指導下,由崔結同志對全部書稿統(tǒng)一進行整理、修改,并經華東師范大學化學系顧可權教授審閱定稿。限于編者水平,書中難免有錯誤和不足之處,敬請同行專家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正。編者199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