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機,1929年9月28日生于山東青島,文物學家。1949年,孫機自尚未解放的青島來到北京,進入華北軍政大學學習。1949年11月分配到北京市總工會工作,任干事。1950年調北京市總工會宣傳部文藝科工作,任北京業(yè)余藝術學校工人部副部長。1955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1960年畢業(yè)后在北大歷史系資料室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間在北大“五七干?!眲趧?。1979年調中國歷史博物館考古部工作。1983年被評為副研究館員,1986年評為研究館員。1992年獲國務院頒發(fā)的政府特殊津貼。1951年,孫機開始從沈從文先生學習中國古代服飾史,曾協(xié)助沈先生整理中國古代銅鏡。進入北京大學之后,長期在宿白先生的指導下用考古學的方法研究漢唐時期的中國文物。幾十年來,孫機運用文獻與實物互相對照、互相印證的方法,在古代輿服、科技史方面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績。他所撰寫的《中國古輿服論叢》一書中,就通天冠、進賢冠等古代冠冕的一系列問題,特別是對中國服裝史上若干重大的變革,如南北朝后期我國服裝由單軌制變?yōu)殡p軌制,遼、金、元、清服制政策的區(qū)別等,均根據政治、經濟、文化背景,做出了較透徹的分析;他所提出的中國古代車制發(fā)展的三個階段說,為中國古車本土起源說提供了很有力的證據,產生了廣泛的影響。1984年在威尼斯召開的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學術討論會上,英國科學技術家李約瑟先生對他的研究成果給予了充分肯定。中國服飾博物館曾聘他為設計委員,北京服裝協(xié)會選舉他為理事。他還應邀擔任了我國第一座古車博物館——山東淄博古車博物館的整體設計工作。孫機對中國古代科技文物的研究投入不少力量,分別對農牧、紡織、計量、礦冶、交通、醫(yī)藥等文物加以整理分析,并在南開大學歷史系開設了“科技文物”專題課。他認為,歷史如果僅僅描述政治、經濟、兵制、賦役等,而不對當時的日常生活、文化背景有所闡發(fā),則歷史往往只是一個骨架,而顯得不那么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因此他的《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一書,對考古發(fā)現的數量巨大、門類繁多的漢代文物,進行了總結性的全面清理。書中他將“漢代文物”改為“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就是旨在揭示這一文物的生產技術以及由此而反映出來的漢代社會文化現象。該書是一部份量很重,質量很高的漢代文物研究專著,受到中外學者的好評。孫機于1990年被文化部聘任為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一些尚未被人們充分認識的器物經他辨識而重顯異彩。特別是歷史博物館一般藏品中的一尊五代時期的瓷人,經他鑒定實為茶神陸羽像,是我國茶藝史上極重要的資料。他對傳世名畫的考訂有獨到見解,特別是他初步證明周昉《簪花仕女圖》是五代時期的作品,而元王振鵬《金明池爭標圖》可能取材于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已佚的后半部分,為了解《清明上河圖》提供了線索,令人對這些傳世名畫的年代、內容有了新的認識。他對古代東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也多有發(fā)微。他撰寫的有關東西文化交流的論文收入《中國圣火》一書,受到專家肯定。孫機還與人合著有《文物叢談》、《尋常的精致》。《孫機談文物》由臺北三民書局出版。他還擔任《中國大百科全書·文物卷》編委兼古器物分支副主編。1995年12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