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全球結核病發(fā)病率經歷了三次回升。前兩次是在20世紀上半葉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戰(zhàn)爭在帶給人類災難的同時,也導致了結核病發(fā)病的回升。第三次則自80年代中期起延續(xù)至今,主要原因是:來自結核病流行地區(qū)的大量移民;TB與HIV的致死性結合;耐多藥結核病的發(fā)展;以及許多國家、政府官員對結核病的不夠重視。 在20世紀的最后20年,我國進行了四次(1979年、1984年??1985年、1990年、2000年)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調查揭示,各省(直轄市、自治區(qū))結核病疫情發(fā)展很不平衡,全國結核病疫情下降緩慢。進入20世紀90年代,我國也同樣存在導致世紀結核病發(fā)病率回升的上述影響因素。 1991和1993年,我國28個?。ú缓?、滬)先后實施世界銀行貸款中國結核病控制項目和衛(wèi)生部加強與促進結核病控制項目。兩大項目的實施,使我國結核病控制工作步入了新的歷史階段。 人類在同結核病的斗爭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經不同時代無數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使結核病學科領域內各項科研專題、學術論著,得以不斷總結、提高和完善,大型學術著作、教學參考書《結核病學》也同樣如此。1964年北京結核病研究所編纂出版的《結核病學》(主編范秉哲、裘祖源),對于當時國內醫(yī)學界、防癆界和醫(yī)學大專院校,不失為一部重要的??茀⒖紩?。然而,30多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結核病學科在臨床診療技術,細菌免疫學,化療研究與發(fā)展,流行病學與防治,特別是分子生物學技術等各方面均已有長足發(fā)展,有鑒于此,本書主編邀集了85名有關專家,重新編纂了《結核病學》。參與撰寫者,大多系從事本學科臨床、教學或科研工作數十年的專業(yè)人員,不少作者學術造詣甚深,科研碩果累累。 《結核病學》(新編)內容豐富、資料詳實。作者撰寫各篇章時,盡可能反映國內外新理論、新觀點、新認識和新方法,盡可能體現(xiàn)20世紀90年代國際、國內學術水平,在文稿中廣為引用我國結核病學科近年來已取得的科研結果、檢測技術、實施方法以及文獻資料。編篡中,每章文稿均先后經由兩名資深專家審稿,提出書面意見,嗣后在召開的主編、編委、作者擴大審稿會上,對有關章、節(jié)的撰述內容、理論或學術觀點、文章結構、文獻資料等問題,深入審議研究,據此向撰文作者提出修改建議,以供進一步提高該章學術水平,完善篇章內容。這種科學、求實、負責的精神,值得稱贊。 期盼本書能成為廣大醫(yī)務人員在結核病診療與防治中的良師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