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居”是蔣家祖宅,與玉泰鹽鋪相距約500米,為一幢二層小樓,有房10余間。蔣介石的祖輩有三兄弟,屬“斯”字輩,依次取名為斯生、斯水、斯千,起房名依次為夏房、商房、周房。斯生子名肇余,斯水無后,斯千生二子,長子肇海,嗣于斯水,次子肇聰,承接自己的香火,三家房名依舊。蔣介石的父輩,肇海無子,肇聰生有介卿、介石二子,乃以介卿過繼給肇海,為夏房,介石繼承周房。蔣介石之弟瑞青出世后,周房又一分為二,名豐房、鎬房,乃取周文王建都豐邑,周武王建都鎬京之意。瑞青天亡后,合稱豐鎬房,由蔣介石獨撐門面。蔣介石發(fā)跡之后,于1930年對豐鎬房進行了翻修。因正對著蔣家大門的山峰叫筆架山,舊時迷信風水,有言“對著筆架山,代代兒孫會做官”,豐鎬房的黑漆木結構中式大墻門沒有拆改,維持原狀。風水先生曾說,這大門的位置和高低、大小恰到好處,若是稍加改變,恐會引起宅第龍脈的動蕩。為擴建豐鎬房宅邸,蔣介石特地在溪口上街新造了28間樓房,動員原住在豐鎬房周圍的蔣家同族人家遷居,因上街好做生意,大家都樂意,27家都應命搬走了,只有一家不愿遷移,蔣介石也沒有堅持。這樣,豐鎬房圍墻外就留著那么一個不大協調的折角。擴建后的豐鎬房營造精致,用料講究,但規(guī)模并不大,共有大小樓房49間,系舊式世家府第建筑。整個建筑為“前廳后堂,兩廂四廊”格式。前廳題額“素居”,正中設佛堂和一套臥室,猶如蔣母王氏生前居住時一般陳設。臥室平素關著,只有葛竹至親如王賢裕、王賢鉅兩舅公一家來時方可進去住宿。后堂為“報本堂”,三字為吳稚暉所題。堂上供有蔣家四代的神主牌位,即曾祖蔣祈增夫妻、祖蔣斯千夫妻、父蔣肇聰及妣徐氏、孫氏、王氏,還有亡弟瑞青。報本堂東廂樓上,陳設均為西式,是為宋美齡準備的臥房。宋美齡來溪口時,只是由蔣介石陪同參觀過,并沒有住,而是常宿文昌閣。西廂房的布置,則全是中式家具,為毛福梅的臥室。蔣介石發(fā)跡后,除特殊情況外,每年清明或自己的生日,總要回鄉(xiāng)。清明回鄉(xiāng)是掃墓祭祖,生日回鄉(xiāng)是為了避壽。特殊情況,如1927年,第一次下野后即隱居溪口,以退為進,不久東山再起。1936年,西安事變后,于1937年初回故鄉(xiāng)調養(yǎng),并在家中辦了兩件事,一件是為他的哥哥蔣介卿辦喪事,一件是為從蘇聯返回的兒子蔣經國補辦婚事。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溪口“光復”,蔣介石父子重返故鄉(xiāng),舉行了盛大的慶?;顒?。1949年,局勢急轉直下,蔣家王朝在大陸的統(tǒng)治即將覆亡,蔣介石第三次下野,再次退居溪口,住了三個月。表面上是在野之身,了無牽掛,縱情于湖光山色,其實已知辭去故鄉(xiāng)的時辰迫近,何日得歸遙不可期。因此,在此期間,他做了一切拜別故鄉(xiāng)的事。直到1949年4月21日渡江戰(zhàn)役開始以后,他還滯留溪口,戀戀不去,期盼著奇跡出現。然天意難違,國民黨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在人民解放軍的強大攻勢面前如雪崩而解,蔣介石不得不于4月25日最后辭別故鄉(xiāng),敗走臺灣,作古孤島,再也未得重返溪口。1949年,解放浙江過程中,毛澤東曾于5月6日指示部隊:“在占領奉化時,不要破壞蔣介石的住宅、祠堂及其他建筑物。”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