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公元1371-1435年,本姓馬,小字三保,回族,昆陽(今云南南晉縣)人。明初任內宮太監(jiān),時稱三保太監(jiān)。明代杰出航海家。當時,中國以南海為界,把通往各國的海路劃分為東洋和西洋。從1405-1433年前后七次率艦隊奉使出西洋(今南洋群島和印度洋一帶),訪問了亞洲、非洲等30余國。永樂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明成祖派遺鄭和出使西洋,揭開了鄭和七下西洋的序幕。鄭和出使西洋的人員組成,主要人員有水手、官兵、采辦、工匠、醫(yī)生、翻譯等27800多人。鄭和船隊,性能、裝備及規(guī)模都是當時世界一流的。船隊中較大的船舶稱為寶船。寶船最大者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九桅十二帆,十六櫓至二十櫓,舵重4810公斤。1957年5月在南京下關三叉河明寶船廠遺址發(fā)現巨型舵桿,鐵力木制成,全長11.07米。經測算這支舵的高度應在6.25米左右,可作為上述寶船大小記載的實物證明。14O5年(永樂三年)十月,當強勁的東北季風吹起,由載著二萬七千余人的六十二只大船組成的船隊,從蘇州劉家港出發(fā),揚帆駛向大海,揭開了歷史性大航海的序幕。十天后,船隊到達了此次航行第一站:占城新州港(今越南歸仁),在占城作短暫停留之后,船隊向爪哇國南下,沿著印度半島海岸,穿過渤泥島西側,順風行駛20晝夜,抵達了被譽為“東洋諸國之雄”的爪哇。接著,鄭和指揮船隊取道邦加海峽,訪問了舊港(今蘇門答臘巨港)、滿刺加蘇門答臘,錫蘭山(今斯里蘭卡),柯枝(今印度柯欽),最后到達當時中東貿易中心地古里(今印度科澤科德),完成了第一次航行的使命。1407年秋船隊歸國,隨同而來的還有爪哇、滿利加、阿魯、蘇門答臘、小葛蘭、古里諸國的朝貢使節(jié)。幾個月后,鄭和二次出海。這一次航行路線同第一次差不多,也歷時兩年,有關這一次的記載不很詳細,從鄭和親筆的“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跡記”中,我們可以續(xù)引一個大概:“永樂五年(14O7年),統領舟師,往爪哇,古里,柯枝,暹羅等國,其國王各以方物珍禽異獸貢獻,至七年回歸。”其中新訪問的國家暹羅,大約相當于今天之泰國。在鄭和還航行于海上的14O8年,已經確定第三次航海計劃的成祖,為此命令建造船舶,做好準備,等待他歸來。14O9年夏,鄭和歸國,成祖沒有讓他休息多久,帶著一身疲憊,鄭和又一次統領船隊,從劉家港出發(fā),第三次航行在東印度洋上。這一次航行仍以東印度洋為中心,并在滿刺加建立排柵城垣,蓋了倉庫,作為海上貿易的中間轉運站。完成第三次航海返故里的鄭和,度過了好久平靜的日子。一年半之后,1412年(永樂十年)11月,成祖下達了第四次航海的命令。前三次航海,鄭和船隊最遠到達印度西岸的古里,主要訪問的是印度洋以東的國家,這一次,成祖敕令,要進一步向西,前往招諭忽魯漠斯、卜喇哇、溜山,孫刺諸國。此后四次航海,都將東非沿海列入了航程之內,進一步擴大了同海外各國的交往與貿易,增進了中國同西方世界的交流與友誼。為了這次航行,鄭和作了積極的準備工作。因為西亞各國是伊斯蘭教的國家,鄭和特意從西安請來伊斯蘭掌教哈三為通譯,以求交涉之便。1413年(永樂十一年)冬,船隊啟航,沿著舊路,抵達古里,然后續(xù)航向西,最后到達西亞的忽魯漠斯(今伊朗霍爾木茲海峽格什姆),奉呈國書,招誘其向明廷朝貢。國王答應入貢于明,完成了使命的鄭和,便開始回航。而分遣船隊,航向更遠方的非洲東岸各國去了。1415年,鄭和歸國,一年后,分遣船隊歸國,隨同歸來的有溜山、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阿丹、刺撒等阿拉伯國家和東非國家的使節(jié)。在隨后的幾年中,鄭和又率隊完成了第五、第六次航海,將明朝的文化傳布到了阿拉伯沿海和非洲沿海的許多國家。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成祖死,仁宗即位,廢止一系列對外政策,鄭和航海事業(yè)告以中斷。1425年宣宗即位,詔令鄭和出海。1431年(宣德六年)初至1433年(宣德八年)花了三年多時間,走訪了近二十個國家,還特地到伊斯蘭圣地麥加朝圣。這次于印度洋、波斯灣的巡航,是鄭和最后一次總結性航行。由于明廷內禁海派的反對和阻擾,宣德帝下嚴禁出海的上諭。宣德十年(1435年),鄭和病逝,享年六十四歲。鄭和七下西洋,訪問了亞洲、非洲等30余國,建立了邦交和貿易關系,大大促進了中國和亞洲、非洲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國到東南亞的僑民也迅速增加,他們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為南洋的開發(fā)作出了貢獻。顯示了中國人在造船、航海等方面的高超技術,證明在當時,中國在世界航海事業(yè)中居于領先地位。同時也反映了當時中國作為一個封建大一統的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上所取得的成就。鄭和七次遠洋航行,他開辟了二十一條遠洋航線,總航程約七萬海里以上,繪制了《鄭和航海圖》,圖中對航向,停泊港口、暗礁、淺灘的分布都作了比較可靠的記錄,這是中國早期有關海洋地理的珍貴地圖,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評述道:“它是一幅真正的航海圖,圖中除了標有航線的精密針位外,還標有以更數計算的距離,同時也標注了沿岸對船員來說可能是很重要的所有各點?!迸c鄭和共同出使西洋的翻譯馬歡、費信、鞏珍還分別著有《瀛涯勝覽》、《星槎勝覽》、《西洋番國志》。這三本書記錄了他們所到之國的風土人情,是研當時這些國家歷史的珍貴史料。鄭和還將他近30年的航海經驗和收獲,編撰成了《航海地圖》和《針位編》兩本書。鄭和航海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宣揚國威,而不是發(fā)展貿易、促進商品經濟發(fā)展。每次航海耗資巨大,七次遠航以后國庫空虛,財源枯竭,再也不能繼續(xù)下去了。這樣,鄭和七下西洋也就成為中國航海事業(yè)從繁榮鼎盛走向衰落的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