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縣志》編纂告竣并正式出版,是易縣人民的一件大事。歷史上明清兩代及民國曾有多次修志,留傳下來的較完整的州、縣志共有四部。新編《易縣志》是易縣解放以來,第一部正式出版發(fā)行的社會主義新縣志。出版《易縣志》對于易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事業(yè),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為此,我們表示衷心的祝賀。易縣歷史悠久,有著4500多年的文明史,建置1400多年來,成為北方重鎮(zhèn)。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一曲燕趙悲歌唱遍了大江南北。“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唐·李賀《雁門太守行》)。這類發(fā)生在易水兩岸的極其慘烈的戰(zhàn)爭,從隋代至明代連綿不斷,令人不堪回首。隋末易州人王須拔領導的農民大起義,扯起了反抗封建壓迫和統(tǒng)治的造反大旗;后晉孫方諫聚眾狼牙山,反抗契丹入侵;狼牙山五勇士為抗擊日本侵略者,英勇獻身,又譜寫了一曲“晾天地,泣鬼神”的慷慨頌歌。在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中有5000多名八路軍、解放軍和民兵犧牲在易縣境內,同時又有2270多名易縣熱血青年轉戰(zhàn)南北,為中華民族的徹底解放,為新中國的建設獻身捐軀,成為易縣人民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