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心目中,梅蘭芳是中國京劇以及中國傳統(tǒng)戲劇的代表,是不容置疑的事情,因為我認為,梅蘭芳在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中的地位、在中國戲劇藝術中的地位,是歷史確立了的。中國的傳統(tǒng)戲劇藝術源遠流長,遠古已有其萌芽,形成于宋元,至近代大成。中國的戲劇,走的乃是綜合的路子,可以說中國傳統(tǒng)的各種藝術部類都可以在中國的戲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中國的戲劇,在藝術領域,有如大海,百川匯集。當然,“分析”與“綜合”在藝術發(fā)展中也各有千秋。西洋的戲劇,原本也有相當?shù)木C合性,希臘悲劇大概也是載歌載舞的,可是后來的發(fā)展,逐漸相互剝離開來,形成歌劇、舞劇、話劇三種比較獨立的藝術部類,于是乎歌唱-舞蹈-語言三個方面都有了相對獨立的發(fā)展,各自達到很高的水平,這是不能否定的。”。中國傳統(tǒng)戲劇藝術的代表梅蘭芳,也是一位海納百川式的藝術巨匠,他或許可以說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百科全書”式的人物,如同我們哲學里常說的像亞里士多德、黑格爾那樣的人。這樣的人,即使是在我們這樣兼容性很強的國家,也還是不可多得的。我們知道,梅蘭芳具有多方面的藝術修養(yǎng)。在戲劇方面,固然“文武昆亂”不擋,在他的提倡下,瀕臨衰頹的昆曲得以恢復存留,他的《游園驚夢》至今仍是典范,有錄像長存于世。記得40多年前在中國戲曲研究院舉辦表演藝術研究班,匯集了全國眾多地方劇種的演員,相互觀摩演出,切磋技藝,盛況空前,這固然是當時的政府政策好,但也和當時作為該院院長梅蘭芳的藝術胸懷之寬大密切相關。再者,梅蘭芳的書法和繪畫的造詣,也是公認的,有他大量的作品,垂范后世演員。從社會文化本身來看,梅派藝術的崛起,正當中國文化變革轉型時期,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面臨嚴重的挑戰(zhàn),梅蘭芳在自己的戲劇領域,勇敢地而且興致勃勃地迎接著“西學(西藝)東漸”的浪潮。我們從紹武先生兩集《我的父親梅蘭芳》中可以讀到有關梅蘭芳旅歐、蘇聯(lián)和日本的盛況,他所到之處,受到的歡迎和得到的榮譽,足以令每個中國人感到光榮,他和當時享譽世界現(xiàn)已載入史冊的多位大藝術家的切磋交流,足資我們后世藝術家經久學習。梅蘭芳重視學習西方藝術的長處,為廣泛吸取,做過不少的嘗試,也編過一些新戲,以豐富傳統(tǒng)的劇目。而他的目標,仍是要把種種西洋的藝術因素,納入中國戲劇的大海中,把西洋藝術與中國傳統(tǒng)藝術,在精神上貫通起來,使之融為一體,自然就不會采取生搬硬套的簡單做法。吸取西洋的藝術是為了豐富“自己”,使“自己”更加“博大精深”。然而,梅蘭芳在自己的藝術領域里所做的工作,一度不被當時文化精英們理解,這種情形也是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