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是中國先秦時期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和文學家,莊子哲學氣勢恢宏、精辟深微,其思想奔放不羈、標新立異,其文學汪洋恣肆、儀態(tài)萬方。《莊子》一書基本上是莊子及其后所作,全書現存三十三篇,分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五、雜篇十一,它上承《老子》,下啟《淮南子》,是道家的一部主要著作。莊子其人其書對后世的影響既深遠又復雜,因此,要了解中國哲學不能不讀《莊子》,要了解中國文學也不能不讀《莊子》。莊子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非常深遠而復雜的。他關于道的理論是繼老子之后對中國哲學本體學說的深化,為提高中華民族的思維能力作出了貢獻;他關于逍遙、齊物的論述是對世俗觀念、日常意識的重大超越,這種玄想的超越與西方宗教的超越相比,在理論上顯得更加深刻;他關于生死問題的看法有助于人們破除對死亡的恐懼和焦慮,為后世中國無神論傳統(tǒng)的形成提供了思想資源;他關于社會政治文化的學說具有反抗專制制度和等級壓迫的進步作用,對于人類社會糾正自身的文化偏向,消除異化,亦具有恒久價值。當然,《莊子》一書中也存在著許多內在的矛盾,尤其是書中關于無政府主義的論述,反映的僅僅是一個隱士的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