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歷史中國史中國倫理學史

中國倫理學史

中國倫理學史

定 價:¥17.00

作 者: 蔡元培著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叢編項: 商務印書館文庫
標 簽: 史學理論

ISBN: 9787100026635 出版時間: 1999-01-01 包裝: 平裝
開本: 20cm 頁數: 224 字數:  

內容簡介

  學無涯也,而人之知有涯。積無量數之有涯者,以與彼無涯者相逐,而后此有涯者亦庶幾與之為無涯,此即學術界不能不有學術史之原理也。茍無學術史,則凡前人之知,無以為后學之憑借,以益求進步。而后學所窮力盡氣以求得之者,或即前人之所得焉,或即前人之前已得而復舍者焉。不惟此也,前人求知之法,亦無以資后學之考鑒,以益求精密。而后學所窮力盡氣以相求者,猶是前人粗簡之法焉,或轉即前人業(yè)已嬗蛻之法焉。故學術史甚重要。一切現象,無不隨時代而有遷流,有孳乳。而精神界之現象,遷流之速,孳乳之繁,尤不知若干倍蓰于自然界。而吾人所憑借以為知者,又不能有外于此遷流、孳乳之系統。故精神科學史尤重要。吾國夙重倫理學,而至今顧尚無倫理學史。邇際倫理界懷疑時代之托始,異方學說之分道而輸入者,如槃如燭,幾有互相沖突之勢。茍不得吾族固有之思想系統以相為衡準,則益將旁皇于歧路。蓋此事之亟如此。而當世宏達,似皆未遑暇及。用不自量,于學課之隙,綴述是編,以為大輅之椎輪。涉學既淺,參考之書又寡,疏漏抵牾,不知凡幾,幸讀者有以正之。又是編輯述之旨,略具于緒論及各結論。尚有三例,不可不為讀者預告。<

作者簡介

暫缺《中國倫理學史》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緒論
倫理學與修身書之別(1) 倫理學史與倫理學根本觀念之別(1) 我國之倫理學(1) 我國倫理學說之沿革(2) 我國之倫理學史(2)
第一期 先秦創(chuàng)始時代
第一章 總論
倫理學說之起源(4) 各家學說之消長(4)
第二章 唐虞三代倫理思想之萌芽
倫理思想之基本(5) 天之觀念(5) 天之公理(5) 天之信仰(6) 天之權威(6) 天道之秩序(6) 家長制
度(6) 古先圣王之言動(7) 堯(7) 舜(7) 禹(8) 皋陶(8) 商周之革命(8) 三代之教育(9)
(一) 儒家
第三章 孔子
小傳(9) 孔子之道德(10) 性(10) 仁(10) 孝(11) 忠恕(11) 學問(11) 涵養(yǎng)(11) 君子(11) 政治與道
德(12)
第四章 子思
小傳(12) 中庸(12) 率性(13) 誠(13) 結論(14)
第五章 孟子
小傳(14) 創(chuàng)見(14) 性善說(14) 欲(15) 義(16) 浩然之氣(16) 求放心(16) 孝弟(16) 大丈夫(16) 自暴自棄(17) 政治論(17) 結論(17)
第六章 荀子
小傳(17) 學說(18) 人道之原(18) 性惡說(18) 性論之矛盾(19) 修為之方法(19) 禮(19) 禮之本始(19) 禮之用(20) 禮樂相濟(20) 刑罰(20) 理想之君道(21) 結論(21)
(二) 道家
第七章 老子
小傳(21) 學說之淵源(21) 學說之趨向(22) 道(22) 德(22) 道德論之缺點(23) 因果之倒置(23) 齊善惡(24) 無為之政治(24) 法術之起源(24) 結論(25)
第八章 莊子
小傳(25) 學派(26) 世界觀及人生觀(26) 理想之人格(26) 修為之法(27) 內省(27) 北方思想之駁論(28) 排仁義(28) 道德之推移(29) 道德之價值(29) 道德之利害(29) 結論(30)
(三) 農家
第九章 許行
小傳(31) 義務權利之平等(31) 齊物價(31) 結論(32)
(四) 墨家
第十章 墨子
小傳(32) 學說之淵源(33) 弟子(33) 有神論(33)
法天(34) 天之愛人利人(34) 道德之法則(35) 兼愛(35) 兼愛與別愛之利害(35) 行兼愛之道(36) 利與愛(36) 兼愛之調攝(36) 勤儉(36) 非攻(37) 結論(37)
(五)法家
第十一章 管子
小傳(38) 著書(38) 學說之起源(38) 理想之國家(38) 道德與生計之關系(39) 上下之義務(39) 結論(39) 管子以后之中部思潮(39)
第十二章 商君
小傳(40) 革新主義(40) 舊道德之排斥(41) 重刑(41) 尚信(41) 結論(42)
第十三章 韓非子
小傳(42) 學說之大綱(42) 性惡論(42) 威勢(43) 法律(43) 變通主義(44) 重刑罰(44) 君主以外無自由(45) 以法律統一名譽(45) 排慈惠(46) 結論(46)
第一期結論
第二期 漢唐繼承時代
第一章 總說
漢唐問之學風(49) 儒教之托始(49) 道教之托始(49) 佛教之流入(49) 三教并存而儒教終為倫理學之正宗(50)
第二章 淮南子
小傳(50) 著書(51) 南北思想之調和(51) 道(51) 性(52) 性與道合(52) 修為之法(53) 善即無為(54)理想之世界(54) 性論之矛盾(54) 結論(55)
第三章 董仲舒
小傳(55) 著書(55) 純粹之動機論(55) 天人之關系(56) 性(56) 性論之范圍(57) 教(57) 仁義(57) 結論(57)
第四章 揚雄
小傳(57) 著書(58) 玄(58) 性(58) 性與為(59) 修為之法(59) 模范(59) 結論(59)
第五章 王充
小傳(59) 革新之思想(60) 無意志之宇宙論(60) 萬物生于自然(60) 氣與形形與氣(60) 骨相(60) 性(61) 惡(61) 結論(61)
第六章 清談家之人生觀
起源(62) 要素(63) 人生之無常(63) 從欲(64) 排圣哲(65) 舊道德之放棄(65) 不為惡(65) 排自殺(66) 不侵人之維我論(66) 反對派之意見(66) 結論(67)
第七章 韓愈
小傳(67) 儒教論(67) 排老莊(68) 排佛教(68) 性(68) 情(69) 結論(69)
第八章 李翱
小傳(69) 學說之大要(70) 性(70) 性情之關系(70) 情之起源(70) 至靜(70) 結論(70)
第二期結論
第三期 宋明理學時代
第一章 總 說
第二章 王荊公
第三章 邵康節(jié)
第四章 周濂溪
第五章 張橫渠
第六章 程明道
第七章 程伊川
第八章 程門大弟子
第九章 朱晦庵
第十章 陸象山
第十一章 楊慈湖
第十二章 王陽明
第三期結論
附錄
附:中學修身教科書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