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歷史歷史知識讀物巴蜀文化研究(第一期)

巴蜀文化研究(第一期)

巴蜀文化研究(第一期)

定 價:¥28.00

作 者: 李誠主編
出版社: 巴蜀書社
叢編項:
標 簽: 普及讀物

ISBN: 9787806595831 出版時間: 2004-05-01 包裝: 平裝
開本: 29cm 頁數(shù): 222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早于常璩的古蜀史著,據(jù)《華陽國志·序志》記載,在漢晉之間原有八家,但僅有題名揚雄的《蜀王本紀》因有清代輯本而流傳下來,但已屬斷簡殘篇,其余七家則均已散佚(僅《三國志·蜀志·秦宓傳》裴松之注引譙周《蜀本紀》一條傳世),難考其詳。但八家《本紀》均為常璩所親見,并“略舉其隅”。從《華陽國志·序志》所舉來看,八家{本紀》均充滿了方術和神仙家言一類描寫,如“三皇乘祗車出谷口”,“蜀王蠶叢之間周回三千歲”,“荊人鱉靈死,尸化西上,后為蜀帝,周萇弘之血變成碧珠,杜宇之魄化為子鵑”等,常璩斥之為“世俗間橫有為蜀傳者”。但這些事類均為古蜀歷史和文化上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和關鍵之點,而八家《本紀》的作者又都是漢晉之間巴蜀的成名之士。這就意味著,在兩漢和魏晉之際,蜀中學人對于古代蜀史及文化的理解,本質(zhì)上仍然是宗教性的,即是若干由方術和神仙家言匯聚而成的事類的疊加,亦即宗教史的延伸。除常璩提到的八家《蜀本紀》外,漢末三國時言及古蜀史的尚有其人,有名的如漢末的來敏和魏晉之間的秦宓、陳壽等。來敏為劉焉賓客,著有(本蜀論》,記述蜀王本始,其書早佚,《水經(jīng)·江水注)和《沔水注》分別引用一條,其中一條敘錄望帝、鱉靈事,另一條敘錄石牛便金事,與揚雄《蜀王本紀)大同小異,出自一轍。秦宓所敘,已見上文。陳壽所述,見于《水經(jīng)·江水注》引其《益部耆舊傳》,講的是蜀中普通百姓夫妻死而復生的故事。這些都是為常璩所駁斥的不雅馴之言。然而在有漢一代、魏晉之世,以神仙家言為脈絡的古蜀歷史一再在巴蜀文人學土中翻版?zhèn)髁?,卻恰恰表明古蜀文化史體系不淪在先秦還是漢魏都是由宗教這個粘合劑所聚合起來的。盡管常璩激烈批評這些“世俗間橫有為蜀傳者”,但他既是蜀郡江原人,就不可能不受到蜀中世代相承的神仙家言的深刻影響,所以在他編撰《華陽國志》時,雖經(jīng)他以《漢書》作為取舍標準,多方刪正,但書中受神仙家的影響之跡仍然斑斑可見。這種情況說明,直至兩晉之際,蜀文化中依然彌散著相當濃厚的方仙氣息,而這種氣息深深浸透了蜀人的心靈,以致連標榜正統(tǒng)、人稱“蜀史”的常璩也難以擺脫其窠臼,足見蜀文化內(nèi)蘊的宗教化程度之深。漢世廣泛流傳著關于方術的種種傳說,其中頗有名氣的是萇弘及其形跡。萇弘,春秋末周大夫,以星象、術數(shù)著稱于世,《史記·天官書》稱他為“昔之傳天數(shù)者”,(淮南子·泛論篇》還說:“昔者萇弘,周之執(zhí)術數(shù)者也,天地之氣,日月之行,風雨之變,律歷之數(shù),無所不通。”據(jù)(史記·封禪書},萇弘身懷“設射貍首”之術,“以方事周靈王。諸侯莫朝周,周力少,萇弘乃明鬼神事,設射貍首。貍首者,諸侯之不來者。依物怪欲以致諸侯,諸侯不從,而晉人執(zhí)殺萇弘。周人之言方怪者自萇弘”。所謂“設射貍首”,淵源于古代的“射侯”,屬于上古的一種方術?!斗舛U書》所說“方”、“方怪”,均指方術,可見萇弘是古代的大方術家。大方術家萇弘與蜀大有關系?!肚f子·外物》說:“萇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為碧?!薄秴问洗呵铩け丶骸氛f:“萇弘死,藏其血,三年而為碧”,雖未言蜀,但義近《莊子》?!度A陽國志·序志》說:“世俗間橫有為蜀傳者,言……周萇弘之血,變成碧珠”,可見漢代人所著(蜀王本紀》原有萇弘化碧于蜀之說。晉人干寶《搜神記》亦說:“周靈王時萇弘見,殺,蜀人因藏其血,三年乃化而為碧。”這些記載說明,萇弘死于蜀是戰(zhàn)國秦漢魏晉約及七百年間流傳廣遠的一種傳說,這種傳說的起源和流布必定有其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那就是蜀中歷來為方術神仙家的淵藪。雖有人指認萇弘葬于洛陽”,但這并不重要。不論萇弘是否死于蜀,道家以《莊子》為首的諸書,以及專門記載古代神怪事跡的《搜神記》,和深受神仙家觀念浸染的諸種《蜀王本紀》,均一致指認萇弘死于蜀,這絕非偶然。這種現(xiàn)象至少提供了一條非常清晰的線索,一頭伸向上古,一頭伸向近古,把千年之間蜀中連續(xù)發(fā)展的方術視仙家文化串聯(lián)起來,對于我們理解蜀中為方術神仙家的一大策源地是在胡幫助的,并且特別有助于我們理解馬蜀之成為道教發(fā)源地的歷史文化淵源及其背景?!胺e劫修來似煉金,為王為帝萬靈欽”兩句,是說主建前世經(jīng)歷幾億劫,就像道士煉金,乃是自己千辛萬苦修來的現(xiàn)世果報,現(xiàn)在身為蜀帝,深受百姓愛戴和欽慕,這兩句很明顯是包含釋、道二家思想語匯。“能當濁世為清世,始見君心是佛心”兩句,是佛家用語?!熬乓袄杳窀坪?,百蠻朝騎日骎骎”之“百蠻”,《詩經(jīng)》大雅《韓奕》云:“以先祖受命,因時百蠻,王錫韓侯。”此兩句是對句,緣于儒家思想。“今朝獻壽將何比,愿似莊椿一萬尋”兩句,出自道家經(jīng)典。貫休尚有一組壽春獻詩,共七首,詩名按順序分別是:《千載降祥》、《文有武備》、《從諫如流》、《搜揚草澤》、《守在四夷》、《大興三教》以及《山呼萬歲》,今略舉兩首來分析?!秹鄞汗?jié)進祝圣七首》(錄二首)云:文有武備武宿與文星,常如掌上擎。孫吳機不動,周邵事多行。吁食爐煙細,宵衣‘隙月明。還聞夔進曲,吹出泰階平。大興三教瞳瞳懸佛日,天俁動云韶??p掖諸生集,麟州羽客朝。非煙生玉砌,御柳吐金條。擊壤翁知否,吾皇即帝堯。先看《文有武備》一首,“孫吳機不動,周邵事多行”兩句,是言治為用兵之道。“旰食爐煙細,宵衣隙月明”兩句,是寫王建為了使蜀中百姓能夠安居樂業(yè),如何廢寢忘餐地工作?!斑€聞夔進曲,吹出泰階平”兩句,夔是舜的大臣,《尚書,舜典》云:“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日:‘于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痹凇兑骛ⅰ防锩嬗性疲骸百缭唬骸豇Q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虞賓在位,群后德讓,下管鼗鼓,合止祝敵,笙鏞以間,鳥獸蹌蹌,簫韶九成,鳳凰來儀。一即是說夔典掌樂事,教華胄子弟詩樂,擊打石磬,率百獸而舞。此詩總體就是寫因為有蜀帝王建廢寢忘餐地勤政愛民,使得蜀中出現(xiàn)一片太平盛世景象。再看《大興三教)一詩,“瞳瞳懸佛日,天俁動云韶”兩句,“瞳瞳”即日初出漸明貌,是說在瞳瞳佛日照耀之下,響起了虞舜時代的韶樂。“縫掖諸生集,麟州羽客朝”兩句,是說縫掖的儒生和麟州的道土此刻都聚集在朝廷上,共來祝蜀帝壽辰。《海內(nèi)十州記》云:“鳳麟州,在西海之中央?!扁仔庞性娫疲骸镑胫菀缓i?,玄圃半天高。”“擊壤翁知否,吾皇即帝堯”之“擊壤”一詞,王充《論衡·感虛篇》云:“堯時,天下大和,百姓無事,有五十之民,擊壤于途,觀者曰:‘大哉,堯之德也?!瘬羧勒咴唬骸崛粘龆鳎杖硕?,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堯何等力?!薄啊笈d三教”反映了貫休社會理想,希望王建能夠振興三教,使三教能夠相互妥協(xié),共同發(fā)展,最終實現(xiàn)三教共同為理想社會服務的政治理想。公元911年正月,蜀帝王建改元水平,是年為永平元年。永平二年二月朔日,王建率領百官隨從前來貫休住持的龍華東禪院,如《蜀禱杌》卷上云:“(永平二年)二月朔,游龍華禪院。召僧貫休坐,賜茶藥彩緞,仍令口誦近詩。時諸王貴戚皆賜坐,貫休欲諷。因作《公子行》曰:‘錦衣鮮華手擎鶻,閑行氣貌多輕忽。艱難稼穡皆(以上五字《禪月集》作稼穡艱難總)不知,五帝三皇為(《禪月集》作是)何物?!ǚQ善,貴癬皆怨之。貫休本蘭溪人,善詩,與齊己齊名,有《西岳集》十卷?!甭氛瘛毒艊尽肪硪欢独罹巴鳌贩Q:“及王師入城,繼沖悔不用其言?!睉撜f,景威忠勇可嘉,其慘烈而死,令人痛惜不已。但如果景威的計劃得以實施,后果將不堪設想。此以宋軍滅周氏政權為例。據(jù)《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太祖乾德元年載,張文表被人所殺后,宋軍仍長驅(qū)入潭州。觀察判官李觀象主張歸朝,周保權在指揮使張從富等人的挑動下,陰謀抗拒。三江口之戰(zhàn),宋軍“獲船七百余艘,斬首四千余級”。后宋軍攻打敖山寨,“賊棄寨走,俘獲甚眾。處耘擇所俘體肥者數(shù)十人,令左右分食之,少健者悉黥其面”。軍隊傷亡慘重,人民飽受其禍。后張從富被殺,周氏政權最終沒能保住。事實證明,孫光憲的識見遠在李景威、張從富等人之上。當統(tǒng)一已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荊南高氏父子事大以保其國”[55]的國策失去效力之時,納土歸順朝廷實乃唯一可供之選擇?!妒畤呵铩肪硪籓一《侍中繼沖世家論》說得好:“真人出,四海一,理勢之必然也。天水肇興,群雄漸削,即無伐虢滅虞之謀,高氏其能常守此土乎?光憲知幾,所由與賣國以徼富貴者異矣。”這一說法是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的。孫光憲勸主納土之舉,既是基于儒家的君臣之義,也是他天下歸一思想的實踐,與賣主求榮者有著本質(zhì)的不同。就連一貫以褒貶自任的歐陽修對此也沒有提出非議。可見,孫光憲的所作所為是為封建正統(tǒng)史家所認可的。而荊南的率先歸附,順應了歷史的潮流,加快了趙宋王朝統(tǒng)一中國的步伐。對于孫光憲這一順應時勢的明智行為,我們應給予高度的評價。三黃州時期先后歷經(jīng)了唐、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等六個朝代的孫光憲,在有生之年,終于步入了國勢蒸蒸日上的大宋王朝。據(jù)《宋史》卷四八三《孫光憲傳》,孫光憲勸繼沖歸附宋朝,“太祖聞之甚悅,授光憲黃州刺史,賜赍加等”。黃州在今湖北省黃岡市,孫光憲在這里度過了生平的最后一個階段。《宋史》卷四八三《孫光憲傳》載:光憲“在郡亦有治聲”?!妒畤呵铩肪硪籓二《孫光憲傳》亦云:“在郡亦稱治?!薄洞笄逡唤y(tǒng)志》卷二六四(黃州府》把孫光憲列為名宦??梢?,已風燭殘年的孫光憲仍老當益壯,造福一方人民。然而,才華橫溢、治郡有聲的孫光憲卻未被新朝看重、提拔。似乎可以說,新朝很快就把他這位“功臣”遺忘了。乾德六年(968年),一代才子孫光憲卒于黃州任上,享年約73歲。孫光憲的黯然辭世,帶給后人無盡的遺憾?!吨饼S書錄解題)卷一一(小說家類》云:“有薦于太祖者,將用為學土,未及而卒:”(宋史》卷四八三《孫光憲傳)亦云:“時宰相有薦光憲為學士者,未及召,會卒。”據(jù)(宋史)卷二一O《宰輔表》,從乾德二年(964年)正月至開寶六年(973年)九月,一直由趙普擔任宰相。乾德五年丁卯,“十二月,趙普丁母憂,丙子起復”。開寶三年庚午,“三月戊辰,右仆射趙普落起復,加特進”。開寶三年(970年),孫光憲已辭世。趙普薦孫光憲為翰林學土,顯然不可能在其“起復”之后。乾德六年十一月癸卯,太祖改年號為開寶,孫光憲則在改年號前去世。因此,趙普薦孫光憲為學土當在其“丁憂”之前,即乾德五年十二月之前,而孫光憲恰在此后不久辭世。但筆者認為,太祖將任用孫光憲為學士的說法不一定可靠。孫光憲歸附宋朝長達數(shù)年之久,且治郡有聲,太祖完全可以盡早重用他。但事實上,孫光憲一直被棄置在黃州。因此,太祖要任用孫光憲為學土,而孫光憲卻不幸去世之說頗值得懷疑。第二,“胸有成竹”的創(chuàng)作論?!靶赜谐芍瘛笔恰暗贸芍裼谛刂小钡暮喎Q,它已成為一個成語,可見其影響之深遠。此理論首見于蘇軾《文與可畫簣雪谷偃竹記》,中說: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jié)葉具焉

作者簡介

  李誠,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圖書目錄

●巴蜀文化與中華文明
巴蜀文化與中華民族文化的百花齊放吳庚舜
關于巴蜀文學的界定鄧經(jīng)武
區(qū)域文化的構成層次與巴蜀文化的基本構成郝明工
古蜀神話傳說與中華文明建構李誠
巴蜀文化與漢晉文明段渝
從語言學等證據(jù)論治水神話的起源李恕豪
●巴蜀語言研究
成都方言的形成黃尚軍
成都話的重疊式構詞與后綴“兒”鄧英樹
成都東山客家三題蘭玉英
●巴蜀人物研究
嚴顏三墓考論蔡東洲
論貫休與前蜀高祖王建的交往田道英
張蠙初探張海
孫光憲生平事跡考辨房銳
●巴蜀文學研究
巴蜀與漢賦初探畢庶春
相如辭賦與楚辭李大明
東坡樂府與中國酒文化張志烈
文同文藝思想及其學術成就李凱
李劼人歷史小說與巴蜀文化新論曾紹義鄧偉
論郭沫若前期文藝創(chuàng)作的現(xiàn)代意識周芳蕓
曹葆華對現(xiàn)代詩學的貢獻曹萬生
●巴蜀文獻研究
巴蜀《古文孝經(jīng)》之學論稿舒大剛
論李鼎祚及其《周易集解》金生揚
論宋代蜀刻韓愈集常思春林琳
●巴蜀宗教與哲學
智詵與凈眾—保唐禪派——兼論其與中晚唐詩人之關系秦彥士
宋代四川理學的興起與發(fā)展蔡方鹿
理學家的義利觀——以張栻為中心[韓國]蘇鉉盛
重慶大足三皇洞道教石刻的題材及其歷史價值再探李遠國
試論藏民族的白色崇拜胡書津
●巴蜀文化與社會生活
巴蜀酒文化的特點及作用鄧紹輝
關于懸棺旅游開發(fā)產(chǎn)業(yè)化的應對策略羅國秋代金里
《巴蜀文化研究》啟事(封二)
后記(封三)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