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瓷器燒造,歷史之悠久,品種之繁多,器型之豐富,技藝之精湛,風格之獨特,世所罕見。瓷器的基本屬性,在當時是實用與美觀相結合,在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而今天,民國之前的瓷器,大多失去了實用價值,而獨具審美價值。明洪武、建文、永樂、宣德四朝,在明代陶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有關陶瓷書籍對長達67年的民窯瓷器多不加詳述,或統(tǒng)稱為明早期,或謂之“永宣不分”。雖為明早期,但風格卻有明顯的不同,如洪武時的渦形底足即為永宣所不取。而宣德則幾乎完全屏棄了前朝挖足過肩的現(xiàn)象。雖云“永宣不分”,實為“不識”。本書所選器物之多,堪稱同類書之最,并從工藝、器型、胎釉、底足、料彩、紋飾、款識等方面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闡述,堪稱明早期民窯瓷器鑒定的工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