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波》共三卷: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這部長篇小說,初作于抗日戰(zhàn)爭前,1956年作者開始重寫。第一部于1953年初版,反遇保路同志會成立的勸人驚景和署理四川總督趙爾豐對運動的血腥鎮(zhèn)壓。第二部于1960年初版,描寫各地同志軍蓬勃展開的武裝斗爭和反動統治者所采取的一系列陰謀手段。第三、四部分別于1962、1963年初版,表現反動政權迅速崩潰的必然性、大漢軍政府和蜀軍政府成立的復雜過程,以及在新的政治形勢下各種社會力量的矛盾沖突和億精神面貌的巨大變化。第四部僅寫出四章五節(jié),以作者不幸病逝,全書未竟?!洞蟛ā氛婷鑼懕B愤\動這一場革命暴風雨。不能忍耐“清末”“倒死不活日子”的人們匯成了一股反清革命的洪流。然而在“洪流匯成為路上除了光明與希望,還有泥沙俱下的黑暗與野蠻”,作品極生動地警示出:“革命絕不僅僅有神圣的力量”。《大波》(第一部)寫直接引起武昌起義的辛亥年四川爭路事件,人物活動的幅度更為開闊,但作者的生活認識和藝術表現跟不上作品因題材擴大而產生的要求,因而作品對波瀾壯闊的群眾運動,尚缺乏足夠的藝術概括。廣博的社會知識,善于描繪風土人情的本領,使這幾部作品具有相當濃郁的時代氣氛和地方色彩。對左拉、莫泊桑創(chuàng)作的借鑒有助于李劼人形成上述的藝術特色,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細節(jié)敏瑣、鋪寫不當的自然主義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