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像為進入西園寺羅漢堂迎面一尊千手觀音圓雕。通體貼金,高三米,由四棵香樟整料雕刻而成。觀音頭戴天冠,身分四面,總具千手,掌心各刻一眼,妙像莊嚴,巧奪天工。用此像作書的封面,與羅漢堂的設計、布局思想是一致的。羅漢,為梵語阿羅漢的簡稱,在佛教指斷盡三界見、思之惑,證得盡智,值得受世人供養(yǎng)的圣者。佛經之中,常見有五百阿羅漢、五百比丘、五百上首的記載,如《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興起行經》、《穴涅經》、《法華經》之[五百弟子授記品]等等,都有關于五百羅漢的本生、因緣、授記等舉示;《舍利弗問經》中有住世護法五百羅漢的描述。而佛滅度后,五百大阿羅漢結集法藏,更是后世五百羅漢信仰的主要來源。中國繪塑五百羅漢起源于何時,今已不可確知。一般認為,唐·永徽四年玄奘三藏譯出《大阿羅漢準提菩多羅所說法住記》后,對羅漢的信仰逐漸普遍,開始出現羅漢畫像和雕塑。唐代的王維,五代的貫休等,都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作品?,F存最早記載造五百羅漢像的文獻,是宋·志磐所撰之《佛祖統(tǒng)紀》,其卷四十三云:[(三宋太祖雍熙元年)敕造羅漢像五百十六身,奉安天臺壽昌寺,言其[筆畫雖不甚精絕,而情韻風趣各有所得,其綿密委曲可謂至矣]這應該是五百羅漢畫像的較早文字記載。五代以后,五百羅漢的造像在全國普及開來,縱觀存世的宋、元、明、清文集,多有士大夫為五百羅漢像或者五百羅漢堂撰寫的文記。全國現存于世的完整而塑造工藝高超的舊塑五百羅漢像,主要有四處,即北京碧云寺、成都寶光寺、武漢歸元寺和我們蘇州西園寺,四處并稱[四大羅漢堂]。蘇川西園寺羅漢堂,創(chuàng)建于明代未葉,清咸豐十年毀于兵燹·今第一進石拱門圓框,雕刻精美,即為明代遺物,其余均為同治、光緒年間陸續(xù)重建者。羅漢堂屋宇深廣,共三進四十八間,呈田字形、以佛教四人名山塑座為中心,泥塑金身羅漢五百尊,分單雙號相對排列。五百羅漢造像姿態(tài)各異,閉詡如生,喜怒哀樂,無一不備;衣褶條文,清晰分明,無一雷同,是江蘇省現存藝術性較高而唯一完整的清塑五百羅漢、除此之外,羅漢堂中的香樟木雕的四面千手觀音以及造形奇特、生動逼真的濟公、瘋僧等渚多塑像,塑工精巧、惟妙惟肖,都是不可多得的佛教藝術珍品。難怪清代張紫峰贊嘆說:[木質金章丈六身,慈威豐瘦各存神。捻珠托缽拈花笑,抱膝摩肩體態(tài)新。]西園寺五百羅漢的完整保存,凝聚了幾代人的心血。尤其是在史無前例的[文革]沖擊中,當時西園寺的方丈明開大和尚舍身護寺,并在周總理的親自過問和遲浩田將軍的保護下,西園寺成為蘇州唯一沒受嚴重破壞、基本保持完整的寺院,五百羅漢也歷經風雨而安然無恙。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些藝術瑰寶,我們在一九八六年,對寺院佛像全面進行貼金,并對五百羅漢像加罩進行保護,前后共用去黃金五千克,共耗資六十余萬元。羅漢堂原有的建筑較為低矮,不僅光線昏暗、空氣渾濁,而且年深日久,梁柱有不同程度的傾斜和腐爛。一九九七年七月,我們對羅漢堂進行了全面整修,歷時半年,耗資一百五十余萬元。在落架大修過程中,我們既遵照[文物修舊如舊]的原則,又以創(chuàng)新的精神,適應形勢發(fā)展的需要,大膽將羅漢堂屋頂升高六十厘米,并加了斗拱,既利于文物的保護,又極大改善了羅漢堂環(huán)境,使整個羅漢堂顯得美觀大方,吸引了眾多的信眾前來瞻禮,使古寺煥發(fā)出嶄新的光彩,成為名副其實的吳中勝地。近幾年來,西園寺在寺院建設的同時,也不斷加強培養(yǎng)佛教人才和弘揚佛教文化的力度。趙樸老[西園模式]的提出,戒幢佛學研究所的開辦,[三寶樓]的興建,都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對西園寺的[一二三育人工程]、[戒幢精神]和教育理念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在參觀之余,很多朋友都要求把西園寺的五百羅漢[帶回家]去供養(yǎng),還有一些學者希望以西園的寺羅漢塑像為藍本,系統(tǒng)研究五百羅漢造像藝術,并多次索要相關資料。西園寺過去雖然印刷過五百羅漢的小冊子,但時間較早,攝影和印刷水平都不夠高,不能滿足今天的需求。經過認真的研究和論證,我們約請攝影專家,將羅漢堂全部玻璃護罩拆下,對五百羅漢進行了全面的拍攝?,F在,我們又與湖南岳麓書社合作,共同推出這本《西園寺五百羅漢》,以期滿足教界、學界和廣大信眾的需求,為五百羅漢文化的弘揚,提供第一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