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取材于央視同名節(jié)目《巖松看臺灣》,通過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松專訪十余位臺灣知名人物的訪談紀實,報道臺灣獨特的人文景觀,讓兩岸讀者增進相互間的了解,拉近彼此的距離。該書真實記錄了大陸主流電視媒體首次與臺灣媒體親密合作的珍貴新聞史實,不但對促進兩岸的相互了解具有重要意義,也是中國新聞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該書是一幅描繪臺灣風土人情的人文長卷。書中既有央視“名嘴”白巖松采訪連戰(zhàn)、宋楚瑜、余光中、柏楊、高金素梅、陳文茜、侯孝賢等十余位臺灣知名人物及重要事件的采訪實錄,又以采訪日記、采訪手記、采訪檔案、采訪語錄、采訪“背包”等形式客觀詳細地報道了臺灣的方方面面,以超過同名電視節(jié)目十幾倍的信息量首次披露了大量鮮為人知的幕后故事,全流程,多視角展示了電視節(jié)目的策劃、制作細節(jié),不但是解讀臺灣社會現(xiàn)狀的“小百科”,也是一個富有特色的新聞采訪案例。為了讀者更充分地了解書中內容,該書贈送《東方時空》特別節(jié)目——《巖松看臺灣回望》DVD光碟。據悉,這本書還披露了不少電視節(jié)目的幕后故事,多視角地展示了電視節(jié)目策劃、制作細節(jié),出版方希望讀者在了解臺灣社會現(xiàn)狀的同時,也提供一個富有特色的新聞采訪案例。臺灣記憶其實去臺灣,不過是一次平常的采訪,有人有事,可回來之后,見到的人都好奇,問長問短,這次采訪就變得不尋常起來,我想這并不是一種幸福的感受,就像羅大佑歌中唱過的“朋友之間越來越有禮貌,只因大家見面越來越少”,這神秘與好奇就與海峽之間無“橋”而有關。我并不是第一次去臺灣,也因此少了第一次的敏感與好奇。第一次是四年前,飛機未落地時,緊張與敏感就無處不在,遇到國民黨黨員說什么?遇到民進黨黨員怎么辦?別人嘴里說出反動言論怎么辦?其實當飛機落地,想像變成了人與人之間真實的交流,恐懼與緊張就讓位于熟悉與親切,曾經以為不易化解的就那么輕輕一笑便帶了過去,這讓我想起醫(yī)學中的一個詞:脫敏。兩岸之間需要脫敏,互不走動時的敏感與猜疑需要多多走動來脫敏,這之間,媒體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次去臺灣,欄目名字起得很個人,叫“巖松看臺灣”,這一直讓我有種掠人之美的內疚感,因為為此付出努力的人太多,這里我就不一一列舉。單說這欄目名,一個“看”字,調動的似乎只是眼睛的功能,但我覺得不是,還有鼻子、耳朵和嘴,而更重要的是心。那么,結束11天的臺灣行,這些器官都收獲了什么?嘴是最冤的,雖然節(jié)目中給人的印象是我們被秀芳帶著四處吃,但由于鬧肚子,美味只是舌頭的感受,鏡頭一拍完就不敢入肚,然而短暫的接觸,還是留下了臺灣小吃美味的印象。鼻子是很入鄉(xiāng)隨俗的器官,這次去臺灣,“味道”給我的感受很中國,因為走在臺灣的街鎮(zhèn)之中,那熟悉的味道并不讓自己有離家感,這兒是辣椒,那兒是醬油,鼻子稍做努力,就辨得出佳肴的方向,這味道讓自己在臺灣從未迷路。而耳朵是被照顧的,這幾年大陸娛樂節(jié)目的火爆,讓相當多的主持人說起話來貌似臺灣朋友,因此這次到臺灣就像見到了大陸綜藝節(jié)目的主持人,少了別扭多了親切,更何況還聽到那么多讓人開心與溫暖的心里話,耳朵更是受寵若驚。那么眼睛與心呢?有許多被眼睛看到,同時也被鏡頭看到的東西交給了觀眾,可還是有一種看到的東西,進不了鏡頭卻留在腦海里,比如臺灣的細節(jié)與軟件。論硬件,大陸的很多城市怕是遠遠超過了臺灣的幾座城市,沒辦法,咱們有后發(fā)優(yōu)勢??墒窃僬J真一點,看到軟件,便看到臺灣一些獨特的優(yōu)點,鬧市中,大家全規(guī)規(guī)矩矩地排隊,沒人插隊;坐自動扶梯時人們自主地站到右邊,為著急的人留著左邊的路;大街上看得到不少殘障人士,后來我們才知道,這是因為城市中的相關設施齊全,殘障人士可以很方便地走出家門;隨處可見的志愿者讓人明白富裕之后人們應有的選擇;還有證嚴法師主持的慈濟會為社會心甘情愿地做著扶危濟困的善舉……這個時候才會知道臺灣雖然不大,但要真正走到深處,卻不是幾天幾月的旅行能夠做到的,需要用心去體悟。自然要把心留到最后。還要先說感謝,要感謝兩岸有關部門的善意,沒有這善意,大家依然會處在想像中的緊張狀態(tài),而在交流中多了這善意,才知道這想像的可笑。這其中中央臺辦的放松與寬容,讓我印象深刻。沒有東森電視臺便沒有《巖松看臺灣》的露面,這并不是句客套話,畢竟和東森是相識了很久的朋友,我們還沒有啟程的時候東森就已安排妥當,還未出發(fā)便看到了成功的影子;我們這個欄目雖然叫《巖松看臺灣》,卻因為秀芳而提高了收視率,這個自知之明我是有的。能不感謝我在臺灣的被采訪者嗎?當然不能,幾乎沒人拒絕接受我們的采訪,這已經是一個奇跡,而且大家把那么多精彩而又掏心窩的話留給了我們,想要道聲感謝,這兩個字就有些輕了,一切都在心里。還有觀眾,還有我們遇到的臺灣每一個普通民眾,都有許多值得我們回味的東西。記得有一句話說: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那么我們裝著這樣多的感謝,我們的心可不可以更大一些?回來了一段時間,但這時間不用來回味,而用來為下次出發(fā)做好準備。我相信這次跨越海峽之行不是第一次,這只是一個開始,過后不久,秀芳應當來看大陸,然后明年我們再去臺灣,然后……一切都會變得尋常,變成習慣,沒人再敏感,沒人再好奇。先別去談久遠之后我們的夢,先從清晨我們彼此給對方的第一個笑臉開始,這個時候,我們應當告訴羅大佑,朋友之間應該沒大沒小,因為大家見面時候很多,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