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侖:龍游卷》為躲避仇家追殺,梁蕭和阿雪一路逃到華山,得女冠了情相救,了情實為公羊羽昔年情人。將公羊羽的絕學“歸藏劍”傳于梁蕭,梁蕭在練劍過程中,遇上一邋遢儒生,與之斗劍,后來得知此人便是公羊羽。此時蕭千絕也趕來華山,兩大高手一場大戰(zhàn),毀了陰陽球,但賦予梁蕭一身驚人內功。阿雪與梁蕭隱居華山,結識漢人少年趙三狗等人和蒙古少年土土哈,不想南征風煙驟起,梁蕭為了保護朋友,加入元軍運糧隊伍,押運途中卻遭到了云殊帶領的南朝豪杰襲擊,趙三狗陣亡,阿雪遭到凌虐,梁蕭一怒之下,發(fā)出滅宋誓言,在襄陽城下,梁蕭顯露了萬人敵的氣魄,成為元軍陣營中叱咤風云的大將,與云殊等宋將斗智斗勇,古代高科技層出不窮。最終,襄陽城破,梁蕭亦是聲威大震,然而,面對生靈涂炭,梁蕭開始反思戰(zhàn)爭。武俠新浪潮——武俠香火何處續(xù)金庸后繼是誰人文/漁童弱水萍飄,蓮臺葉聚,卅年心事憑誰訴?劍光刀影燭搖紅,禪心未許沾泥絮。絳草凝珠,曇花隔霧,江湖兒女緣多誤,前塵回首不勝情,龍爭虎斗京華暮。五十一年前,梁羽生的一首《踏莎行》,拉開了中國新武俠文學的大幕。金庸更將其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皞b之大者,為國為民”,武俠的精神成為了一個符號,寄托著整整一代人的激情與夢想。凡熟悉中國武俠小說的朋友大都知道,新武俠緣起于20世紀50年代的香港,它是以梁羽生和金庸為代表的寫虛構的歷史上的武俠故事為內容的一個文學流派,后來又有臺灣的古龍入伙,于是將他們并稱為“新武俠三大家?!睆摹洱埢⒍肪┤A》開始,梁羽生一寫就寫了三十五部作品,洋洋灑灑上千萬言;而金庸在一年多之后繼之而起,也寫作了十五部作品。一時,梁羽生、金庸在海外華人中聞名遐爾。梁羽生的本名陳文統(tǒng),金庸的本名查良鏞反而不為人所知。時至今日,人們仍以“梁大俠”、“生公”及“金大俠”、“金庸先生”來習稱這二位武俠文學的大師。曾有人說,宋人柳永以詞名世,遂有:“有水井處必有人吟柳永詞”之說,今則應改為:“全世界有華人居住之處,必有金庸小說在流傳?!爆F在,新武俠文學已經成為高等院校的研究課程。同時,金庸《天龍八部》的第四十一回“燕云十八飛騎,奔騰如虎風煙舉”被選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讀本(必修)》,新加坡教育部也將《書劍恩仇錄》、《飛狐外傳》兩書選入教科書中,作為中學生學習中文之用。新武俠文學征服了海內外億萬中文讀者。而今,距新武派小說大師們封筆至今已愈二十多年了,回眸遙望,新武俠文學已經走過了50年,新武俠文學是否還會出現媲美三大家的后來者?是眾多武俠迷心中的一個疑問。2005年出現了一部百萬字規(guī)模的武俠作品名曰《昆侖》,在大陸新武俠作品中,這是為數不多的一部繼承金古梁溫傳統(tǒng)的作品。在當今玄幻泛陳的圖書出版市場上,《昆侖》及其他少數幾部作品一道,捍衛(wèi)著武俠的傳統(tǒng)。該書作者鳳歌,原名向麒鋼,他用了三年時間完成這部作品。自序中他這樣寫道:“是何種力量讓我完成這篇百萬字的小說呢?這個問題,多曾有人詢問過我,我總是很茫然,不知從何說起,后來,仔細想想,那些動力或許來自某種感動吧。對于我們這一代人,武俠就是一個夢,是一種魂。對俠的感動恰是我寫作的初衷?!薄独觥芬运文┰鯙闅v史背景,以主人公梁蕭的成長經歷為線索,展開了一幅史詩式的江湖畫卷。其中有一招一式的武功;有民族大義的沖突;有對生命的思考;有恩怨糾葛、兒女情長;有波瀾壯闊的戰(zhàn)爭;有起伏跌宕的情節(jié)。整部作品具有鮮明的金庸氣質。有媒體評論稱鳳歌“效金庸之厚重,又有推陳出新之處”,說明他并不是對金庸進行簡單模仿,而是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對武俠文學的內涵進行了延伸與擴展,這在當今武俠作品中是很難得的。鳳歌將科學精神融入了武俠小說中。眾所周知金庸的作品有著濃厚的中國文化內涵,可以說,他筆下的武功是以哲學為基礎,比如《射雕英雄傳》的主題是儒家的,《笑傲江湖》的主題是道家的。而《昆侖》中的武功和智慧是以科學為基礎的,主人公梁蕭的一身武功脫胎于中國古代算學,在他身上,武學和算學了無痕跡地結合在了一起;而這種科學精神體現在戰(zhàn)場上,更是使作品中出現了很多精妙的機械。這一點,可算是鳳歌的獨到之處,也是區(qū)別于金庸的地方。《昆侖》這部作品也對民族和生命等重大命題進行了思考,這樣的思考延續(xù)了金庸和梁羽生的傳統(tǒng),但同時有著與前輩們不同的時代特色。主人公梁蕭的父親是漢人,母親是蒙古人,他的特殊身份一開始便體現了作者對民族沖突與交融的思考。之后,他為照顧朋友,投身元軍,并為元軍伐宋立下赫赫戰(zhàn)功。主人公竟然是元軍大將,這可是對金庸作品中民族大義的一次大顛覆。梁蕭雖然統(tǒng)兵伐宋,但矛頭是指向宋朝的昏君奸臣,可以說,這是對狹隘民族主義的一種突破。而當面對戰(zhàn)爭中的生靈涂炭,梁蕭又痛苦地反思戰(zhàn)爭,并單槍匹馬地反出元軍。在《昆侖》中,民族主義被升華為了更廣泛的人道主義。另外,《昆侖》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很嚴謹,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鳳歌用三年時間寫就的這部作品,自然不同于數月時間便告出爐的流行小說。其中涉及機關算學、戰(zhàn)爭史實、天象地理、醫(yī)藥水利、詩詞歌賦等等,都需要龐雜的知識儲備,鳳歌看來是在這些地方下了很深的工夫,其中尤其是涉及機關算學的部分,讓人讀來嘆為觀止。僅就這一點來說,《昆侖》雖然暫時還不具備經典的地位,但是鳳歌在寫作的時候卻已經具備了經典的態(tài)度。事實上,《昆侖》在大陸新武俠文學界已經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在出版之前,中國新武俠開山宗師梁羽生便為本書親筆題簽;大陸新武俠研究第一人韓云波教授亦稱:“若干年后,當我們回顧21世紀大陸新武俠時,也許會將《昆侖》和1958年金庸《射雕英雄傳》的出現相比?!泵襟w評論也是不吝溢美之詞。山川換改,年華老去,只有胸中那份感動還在,那份俠情依然。如果說環(huán)珠樓主等人所處的是武俠的第一次浪潮,金古溫梁代表的是武俠第二次浪潮,那么,我們是否有理由期待,《昆侖》的出現也許便預示著武俠文學的第三次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