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是文化的靈魂。它不僅是自身而存在,而且為時代精神而存在。哲學家不僅為同時代人而工作,而且為子孫后代而工作。然而,哲學始終是在回顧、反省和詮釋自身的歷史成長起來的。哲學史既是哲學的回憶,又是哲學的自覺,它也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人的自我理解和覺知。對精神力量的信賴、對普遍問題的興趣、對自己時代的精神狀況的不滿和憂思常常是促使我們當代人關注17世紀哲學著述的重要因素。17世紀形而上學家茲蔭于先賢圣哲,受益于同代文心,澤惠于千秋文明。他們的奇思妙想、智識慧見與他們的理論謬誤一同存在并且匯入了近代思想的潮流,影響著當代人的哲學觀念和歷史態(tài)度。從表面上看,是一部17世紀形而上學史仿佛只是在某種哲學史觀的指導下對“近去的哲學”進行清點和展覽。實質上,我們以什么樣的觀點去再現和解釋歷史的哲學,我們就會以什么樣的方式對待現有的哲學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