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罐論缸》集納了漢代以來各式罐與缸200余件。其中國家博物館藏品36件;海內外拍賣市場上具有示范性的器物49件,上海及其他地區(qū)私人收藏品22件,筆者個人藏品90余件。這樣的比例搭配,目的是把罐和缸的歷史交代清楚,使讀者對我國罐、缸的發(fā)展過程有一個較全面的了解。書中的圖片,凡屬個人藏品的均為筆者所攝。由于筆者有數十年攝影經驗,加上對古瓷的熟悉,所以,對瓷器的拍攝要點與角度的把握,應該不遜于專業(yè)攝影者。而所擇的200多件器物,每物均寫300—500字,多的達600—700字,這些來自實踐第一線的經驗,相信對讀者會有一定幫助。收藏是一項高雅的文化活動,毋庸諱言,它又屬于一種藝術品投資行為。翻翻各家拍賣圖錄可發(fā)現(xiàn),許多拍品讓人眼熟,這些古瓷,不是異地間的拍來拍去,就是數年或數十年投資的索回。由此說明,“古董不傳三代”,不僅僅因為世事艱難、人生苦短;也不僅僅因為個人的志向不時要越遷、會有新的定位,還因為經濟狀況的多變,以及收藏者對生活的追求或者繼承人對古瓷的認知程度在不斷地起變化。所以,即便一些珍品今天被收藏者秘藏,很難確保若干年后不被用來換成鈔票,甚至被其后代當做普通品賤賣出去?,F(xiàn)在一些行家常去光顧歐洲的一些古玩店,并不時買回以前被搜刮去的中國古董,還有的則通過瀏覽海外的拍賣網站,從網上“撿漏”,成果頗多,他們遵循的正是這條思路。而國內的拍賣行、古玩街,如今越辦越多,紅紅火火,也是基于這一事實。因而,收藏活動永遠撲朔迷離,永遠有演繹不完的故事。仇炎之于20世紀50年代初以1000元的價格從香港同行手中購得的成化斗彩雞缸杯一事,時至今日仍被收藏界視為“撿漏”的范例。筆者從中看到的卻是另一面:收藏不分先后,關鍵看藏品的品質以及收藏者的綜合實力。1980年,該雞缸杯在蘇富比拍賣行的易主價為480萬港幣。1999年時,同樣在蘇富比,此杯成交價已高達2917萬港幣。仇炎之慧眼識寶,不愧為贏家??傻谌坏弥鳎鄢顿Y本金,19年增值的2437萬港幣,數倍于購進時的高價,當為大贏家。令人扼腕嘆息的是第一位賣主,他的所作所為似乎在印證古玩業(yè)上一句俗話:“賣者不發(fā)財,藏者可發(fā)財?!辈⒆屓藗冇纱硕?,珍稀品的收藏,比起即時的買進賣出,甚至比起驚心動魄的“撿漏”,更具爆發(fā)力。這一反映經典之物收藏價值的實例,對于收藏家和起步較遲卻有經濟實力的收藏愛好者來說,想必會有一定的啟迪。當然,筆者還有一層意思:得以流傳下來的古代器物,乃是先民與上蒼對今人的恩賜,有緣者當竭力呵護與珍藏。如果非要變現(xiàn)的話,擁有者至少該讀懂這些可遇不可求之物的身世、來歷,最好還能搞清楚其在歷史上的地位同現(xiàn)在應有的價位。這些,對涉足不深的初學者來說,同樣也是極為重要的。鑒賞家的火眼金睛,系長期視收藏物為研究對象,不斷尋根問底、尋找規(guī)律,又不斷有所發(fā)現(xiàn)才煉成的??蓵r下的一些準收藏家們,往往連普通件與精品件都分辨不出,或在對歷代名窯、普通窯還不甚了解的情況下,奢談官窯器。他們心里裝著的,主要是古瓷的經濟價值,結果反倒使作偽者依靠收藏者的貪心及浮躁心理,有了頻繁得逞的機會。瓷器愛好者應當明白,官窯是在民窯基礎上建立的,不懂得民窯又怎么去讀懂官窯呢 凡在收藏上能完成由初級型、中級型向高級型轉化的成功者,大抵會經歷三個過程:在民窯件中滾爬磨練,基本懂得瓷器的新舊,并集有一定數量的古瓷;熟知瓷器藝術及各窯口的基本特征,對常規(guī)仿制品有較強的識別能力,個人藏品的品位亦較高;諳熟民窯精品和官窯品格,又有頗豐的實物與研究成果,同時對高仿品亦具有較精深的研究和鑒別能力。然而,不管收藏家處于何種階段,乃至被譽為鑒賞家,有一點則不會改變,即中國的歷代民窯瓷器,始終是他們賴以成家成才的根基,就像魚兒離不開水一樣。事實上,缺了民窯瓷,中國瓷器就不完整。而且,民窯的瓷器中不乏藝術珍寶,特別是元代以來的一些以情入畫、以意寫心的景德鎮(zhèn)窯瓷器,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這類出自匠師內心、發(fā)乎藝人天性的民間瓷畫,比起那些奉旨而作的臨摹品,更見生動,更具不凡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而鑒賞上的此番升華,唯有與器物長期魂魄與共者,方可體悟與感受。收藏上,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任何不切合實際的幻想,只能靠仿制品圓夢。即使事業(yè)有成的收藏家或鑒賞家,若不與時俱進,不及時地更新陳舊的觀念,亦會被現(xiàn)代高仿品所戲弄、擊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