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中處處講審美,事事有美學,但本無“美學”其名,也未為之立一專學特科?!拔鲗W”東漸之后,始有“美學”之概念與名目,因此,講論美學的人士,往往以歐美的美學理論為師,從啟蒙到歸屬,總不離西方色彩。這也是歷史的形成,自然的理數。但是,以西方理論為本的“美學”搬來硬“套”中華的文化精神活動,從內容質素到形態(tài)表現,都會發(fā)生多層次的問題和誤解。中華美學應是民族的,不能“向西方看齊”,拉向人家的特點而強求附會。所以,我們應當特別重視中華民族文化的特點特色,注意尋求我們傳統上的無其名而有其實的“美學”遺產、異樣的珍寶財富。筆者以為,講中華的美學,應從自己的漢字語文的理解認識開始,漢字語文中所包涵達到的種種美學理念與形態(tài),豐富之至,重要無比。為此,我主張學術教育文化各界,必須“補課”——補古來十分重視的“小學”課,即文字學、訓詁學。多年來這樁大事被忽視甚至廢掉了,“讀書”與“識字”斷了血脈聯系,這本身是個“笑話”,可惜歷久而習以為“?!绷?,久忘“讀書必先識字”的真理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