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代,白話長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出現(xiàn)了繁榮興盛的局面,在眾多小說流派中,直至清朝中葉才出現(xiàn)的俠義公案小說,無疑是最為普通民眾喜聞樂見也流傳最廣的一支。 所謂俠義公案小說,實際上是俠義小說和公案小說的合稱,二者是中國小說發(fā)展史上兩個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流派。俠義小說的源頭可以上溯至司馬遷的《史記·游俠列傳》和唐傳奇中的大量俠客形象;而公案小說則可涵蓋宋元的“說公案”小說、明代的白話短篇公案小說、明公案小說集。俠義小說和公案小說的情節(jié)內容往往類似,其為民除惡的思想傾向亦頗相近。所不同的是,俠義小說更多地描寫俠客們見義勇為的氣概和出神入化的俠術;公案小說則較注重刻畫秉公斷案的清官形象。入清以后,俠義小說和公案小說漸趨混合。 俠義公案小說集俠義和公案于一體,故事驚心動魄,情節(jié)跌宕起伏,故而一出版就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一版再版,各種續(xù)集也層出不斷。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七俠五義》、《小五義》、《施公案》和《彭公案》。 《七俠五義》系清代著名學者俞樾根據(jù)《三俠五義》稍作修改而成。而后者則脫胎于清代著名藝人石玉昆的說書。小說前一部分敘述包拯的成長經歷和斷案故事;后一部分主要寫御貓展昭和錦毛鼠白玉堂之間的“貓鼠”之爭,以及清官率領眾英雄打擊襄陽王黨羽?!镀邆b五義》塑造了許多俠客的形象,如展昭的英武、歐陽春的老練等,尤其是白玉堂的任俠仗義、驕傲自負而又意氣用事,都不是概念化的英雄形象,顯得生動而有光彩。 《小五義》是《三俠五義》的續(xù)書,接續(xù)《三俠五義》的情節(jié)而又別開生面,以襄陽王趙玨陰謀叛亂,顏查散奉旨查辦,眾俠客效忠為民除害為主線,主題也是歌頌俠義,弘揚正義。雖說小說整體質量不算上乘。但在敘事和人物刻畫上仍時有精彩的筆墨,頗有可觀之處。 《施公案》前九十七回主要寫施仕倫出任江都縣令、順天府尹時的斷案以及與貪官污吏、權豪勢要、強盜兇寇斗爭的過程;自第九十八回起,故事內容則以俠客行俠為主,斷案為輔。書中的施仕倫即歷史上的施世綸,《清史稿》有傳,有“青天”之號。小說即以此為原型演繹而成。小說中的主要俠客形象黃天霸塑造得十分有光彩,后來成為戲曲中長演不衰的舞臺形象。 《彭公案》的主人公彭朋,其原型是康熙年間的著名清官彭鵬,《清史稿》有傳。他為官清正,受民稱頌,小說則根據(jù)民間傳說敷演成書。《彭公案》的內容偏重于俠義,緝匪平叛成為中心事件,清官的斷案活動反而退居其次。小說中俠義英雄李七侯、黃三太、歐陽德、楊香武、張耀宗、竇二墩等人刻畫得生動活潑,比清官彭朋的形象更有光彩,頗受老百姓的喜愛。 俠義公案小說的特點,魯迅概括為“為市井細民寫心”。小說里俠客和清官的鏟惡鋤奸都深深地打上了普通百姓期待政治清明、期待超強正義力量心理的烙印,從特定的角度反映了民眾的心聲。當然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歷史局限,這一點需要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正確認識。 這四部小說所用底本為:《七俠五義》用光緒十六年廣百宋齋刊本,校以上海廣益書局本;《小五義》用光緒十六年廣百宋齋刊本,校以申報館本;《施公案》用道光庚寅廈門文德堂本、光緒二十九年大達書局本,校以上海正誼書局、廣益書局石印本;《彭公案》用光緒二十年琉璃廠藏版《大清全傳》本,校以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繪畫彭公案全傳》。 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