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作者大部分來自知識產權審判第一線的法官。有的法官可以說是我國知識產權審判的開拓者,屬于伴隨了知訓產權審判設立以來整個發(fā)展過程的資深法官,其中不少案件為其親自承辦;也有在大學或科研院所里已經充分汲取了知識產權理論營養(yǎng),學有所成后投身知識產權審判的學者型法官,他們通過其自身的不斷努力,已將所學的理論與司法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正在成為專家型法官;還有但任了相應的職務后,仍然對知識產權審判疾迷不悔的領導者。大家相聚在一起,致力于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知識產權判解之路。書中收集的不少案例本身就在全國范圍內有一定影響。作者力圖通過對專門召集的專家論證會的總結,特別是對于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和規(guī)章以及最高法院司法解釋,甚至是國際公約能否適用該案的評析,闡述了法官“造法”(“造判例”)的依據(jù),帶有法官特有思維方式的深深烙印。盡管有時觀點不夠全面,甚至偶爾有失偏頗,但相信能夠開闊大家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