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況(約公元前313-前388)戰(zhàn)國時思想家、教育家。時人尊而號為“卿”(漢時避宣帝諱,改稱孫卿),趙國人。初游學于齊國,在稷下(即古臨淄,今屬山東淄博市)三任祭酒。晚年應楚春申君召,被任為蘭陵(今山東蒼山西南)令,在其地著書終老。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批判和總結了先秦諸子的學術思想,對古代唯物主義有所發(fā)展。在天道觀上,提出了天人相分,人定勝天的觀點。但他的宇宙觀也帶有循環(huán)論色彩,認為“天地始者今日是也”,即天地開辟時的情況和今天是一樣的。在認識論上,提出“行貴于和”的觀點,他承認人能夠通過“天官”(感官)和天君(心)的知覺作用,認識客觀世界,并強調思維對于感覺的優(yōu)越性。但又錯誤地把“心”看作“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無所受令”,并推論出君子是“理天地”、“治萬民”的主宰;在“正名”論上,提出“制名以制實”的觀點,強調尊卑等級名分的必要性,主張“法后王”,即效法文、武、周公之道;對人性問題,認為“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與孟子的“性善”說相反,認定人性生來是“惡”的,“其善者偽也”,要有“師法之化,禮儀之道”,才可以為善,重視環(huán)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他特別強調“禮”的“化性”作用,以為“禮者,法之大分”,必待“隆禮至法”,納法入儒,實現(xiàn)“王道”,才有保證;在經濟方面,提出強本節(jié)用、開源節(jié)流和“省工賈、眾農夫”等主張。所作散文說理透辟,結構謹嚴。其《賦篇》對漢賦的興起有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