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守信方面,君主應當效法狐貍與獅子。由于獅子不能防止自己落入陷阱,而狐貍則不能抵御豺狼。因此,君主必須是一頭狐貍以便認識陷阱,同時又必須是一頭獅子,以便使豺狼驚駭。 馬基雅維理《君主論》康熙帝是所謂的“理學皇帝”,對于儒家“圣君賢相”的政治模式是贊同的。在君臣關系上講究“君臣誼均一體”,有“帝者與師處”的胸襟氣度,博得了“寬仁”的美名。 《帝王與師處·康熙帝的寬仁》雍正帝能做到“霸者與臣處”已屬不易。他對于權術的運用十分在行,說到底,就是把臣子當工具。雍正帝為入苛刻,性喜猜忌,卻也有任賢使能的胸襟。 《霸者與臣處·雍正帝的苛察》乾隆帝明確反對儒家“圣君賢相”的政治模式,把臣子視為奴役。只求好用,不論忠奸;過則歸臣,善則歸君。 《亡國與奴處·乾隆帝的專橫》朝堂之上,君貴臣輕——歷史長河上空的君臣關系宛如一條拋物線,在康乾盛世達到制高點。君與臣的博弈不曾緩和,反而隨著極權的膨脹而更加劇烈,君臣之道便在雙方較量的夾縫中茍延殘喘??滴醭缟欣韺W,能與臣以師友相處;雍正澄清吏治,重用能臣酷吏;乾隆縱容貪官和紳,引發(fā)官場的生死角逐。而無論是痛恨臣子結黨,“兔死狗烹”,還是大興文字獄,實質上都是基于對極權的向往,歸根結底都是權力之爭。即使是清官,違背了當時的朝堂法則,也只能成為殉葬品。當然,也有自由游走于朝堂者,像文中的李光地,康熙到了晚年只與其一人商討立嫡之事;張廷玉受雍正帝重用,因其謹慎得以明哲身……本書內容包括:帝王與師友處——康熙帝的寬仁、霸者與臣處——雍正帝的苛察、亡國與奴處——乾隆帝的專橫三大部分。